曝曬紅綠——天貺節1(3 / 3)

湖、廣盜賊,固迫於饑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風峒寇……

在南宋的曆史上,湘南一帶曾鬧過多次大蝗災。在1211年桂東建縣之前,根本沒有各種農藥來滅治害蟲。莊稼被蟲災害得顆粒不收,農民被逼得背井離鄉。

《南龍誌·地理誌》記載:

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預祝五穀豐盈……

後來,人們為使農田得以豐收,避免蟲害,隻有祈求神靈庇護。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月六是雙六也為“六六大順”之意,是個最吉利的日子。從那時候起,桂東東洛民間中一直都繼承著這個饒有風趣的“禾苗節”。

在廣東潮汕地區,六月六這天則被稱為“鬼挑瓜節”。

相傳金珂龍王因名相士袁守誠指點,漁民選地下網,每網皆盡,一怒之下前往長安與之賭賽。為了賭賽取勝,龍王不惜改變降雨時量,終因違犯天條,遭人曹官魏征於夢中綁赴斬首。

又因唐代皇帝李世民,曾答應龍王拖住魏征不讓其赴斬龍台,不料魏征能夢遊出行,罪龍終難免一死。隻是涇河龍王死不服罪,一口怨氣難以下咽,夜夜於唐皇寢宮外呼號喊冤。

龍王向玉皇大帝告狀:唐王原答應救他,言而無信。玉皇大帝令將李世民拘入地府,他陽壽已終,求地府閻王給添壽,閻王不許。

地府中管“魂簿”的判官崔旭,相傳是魏征的表兄,見皇上遇難,就用“掉包計”頂替同姓名的人,為李世民添了10年陽壽。李世民為報此恩,許下願:“進瓜入幽冥”。

潮汕地區的人們認為,六月初六這一天,地府的鬼魂會跑到陽間挑西瓜回去消暑。但小鬼懶惰,往往抓人代挑。

因此,潮汕人在這一天有諸多禁忌,如不到親朋家串門,否則將會給親朋帶來不祥,晚上不能出門,更不能在野外露宿。

這一天,潮汕人還有個習俗,那就是如果恰逢親人死去的第二個年頭,家屬就應該在這一天為死者作法事,超度死者靈魂,這稱為“過橋”。

舉行儀式時,必須備辦西瓜、三牲等,然後用米粉蒸製7塊兩三寸寬、七八寸長的“橋板”和幾個“橋墩”,以及一端寬一端窄的“狗舌”,將這些東西在逝者靈前搭起一座橋,這就是傳說中的奈何橋了。

橋頭置放“狗舌”、瓜果、三牲,然後才焚香點燭誦經。如果為老人準備壽衣,也要在這一天將衣物拿出來曬。

一年四季,對老弱病殘者最有威脅的季節有兩個,一個是盛夏,另一個就是臘月。在這兩個時節中,死亡率是最高的,發病者也多,因此在農曆六月六特別注意人畜的安全。

山東臨朐地區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見邪”。

大象是曆代最受歡迎的觀賞動物,農曆六月六必為大象沐浴。在民間吉祥圖案中也常以大象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

廣西壯族以六月六為牛魂節,此期間為牛洗澡,讓牛休息,喂各種好飼料。

另一種方式是施用巫術。在大雨將至之際,如天氣連陰不止,閨中兒女,剪紙人懸掛在門的左邊,稱“掃晴娘”。這是一種比擬巫術,企圖利用掃晴娘把陰雲驅散,以期迎來陽光充足的晴天。

這種巫術剪紙在我國的北方廣為流傳,如隴東地區稱為掃天婆、掃天娃娃、驅雲婆婆等。這些人皆為婦女形象,伸展兩臂,兩手各持一把掃帚或樹枝,作驅雲趕雨的姿勢。

在農曆六月六天貺節,還有不少娛樂活動,主要是廣東地區有劃龍舟活動;在山東地區認為農曆六月六日是荷花生日,因此在節日期間賞荷、采蓮,市場上還大量出售荷花玩具。婦女、兒童還喜歡用其花汁染指甲。

農曆六月六,還有不少宗教活動。例如遼寧蓋州有八臘廟會,是一種為驅蟲、祈雨的活動;北京善果寺有數羅漢活動,以占卜吉凶。

山東民間在農曆六月六祭東嶽大帝神,舉行東嶽廟會。該日又是麥王生日。當地民間還認為農曆六月六是海蜇生日,當天下雨,海蜇就會豐收。

六月間百蟲滋生,尤其是蝗蟲等,對農業是莫大威脅。古代蝗蟲是農業最大的災害之一,人們一方麵積極捕蝗,如利用火燒、以網捕捉、用土掩埋、眾人圍撲等方法,盡力消滅蝗蟲。另一方麵則祭祀蟲王,如青苗神、劉猛將軍、蝗蝻太尉等,都是各地供奉的蟲主神。同時也利用各種巫術手段驅蟲。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在這時普遍過火把節。從傳統看,它起源於南詔內部的王權之爭,其實與用火防災有關。當地人在過火把節時,人們還舉著火把,到田間、地角遊行,目的是驅逐蟲災。

[旁注]

嗩呐 是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呐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神龕 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靈牌的小閣。神龕大小規格不一,依祠廟廳堂寬狹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龕均有底座,上置龕。

縣誌 記載一個縣的曆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專書。一般20年左右編修一次。我國最早的全國地方誌,是813年唐代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誌》。

《宋史》 二十四史之一,於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誌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魏徵 (580年~643年),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我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為淩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超度 原指超越度過,使用較多的領域是在佛教等宗教領域,已經逐漸成為佛教等相關領域的一個專業術語,有“脫離苦難,功德圓滿,到達彼岸”之意。佛教或道教指誦經等使鬼魂脫離苦難。

壯族 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等省區。秦以來,壯族先人曆代分別稱為西甌、駱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後統稱“壯族”。

剪紙 又叫刻紙,是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窗花或剪畫。不同的是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占卜 意指用龜殼,銅錢,竹簽,紙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凶禍福的迷信手法。易占是以八卦為基礎的占法,另外,六卦體係裏的六卦天文式,也是一種占卜方法。

[閱讀鏈接]

四川北川的禹裏鄉,一塊刻有“石紐”字樣的巨石麵朝西北方向。數千年前,傳說大禹便是從這塊石頭中出世。古人一直有大石崇拜的傳統,他們相信,某些巨大的石頭中曾經誕生過他們的祖先或神靈。

禹裏鄉的羌民,世世代代信奉大禹。雖然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大禹誕生地的記載。但是,北川縣的百姓相信,大禹就出生在此地。

這個說法在明清的時候還得到過朝廷的認可,朝廷一度給當地的百姓許多特殊照顧。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北川縣的百姓便會用盛大的歌舞慶祝他們心目中英雄的生日。北川縣百姓修築的大禹館,是當地最好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