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將落時,全寨人還要對著太陽招手,表示對它的感激。
六月六少數民族的不同節俗
傳說苗族英雄天靈,經過三年的苦練,一箭可射到京城,功夫到家那天,天靈為了養精蓄銳,早早地就睡下了,臨睡前,天靈囑咐母親在雞叫頭遍的時候叫醒他。
誰知老母半夜後簸米,不經意拍響簸箕,“拍拍”之聲引起雞叫,天靈聽見雞叫後急忙爬上將軍山,他兩腳各踏一座山峰,彎弓對準京城連射三箭射。
這三箭射中了皇帝的龍椅靠背,皇帝此時登殿正準備就座,但見龍椅上三根剛插入靠背箭矢尚微微彈動,嚇出一身冷汗。
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靈,就派刺客刺殺了天靈,天靈因此而被害,據說天靈被害這天是六月初六。
於是,每逢此日,苗胞便雲集將軍山下,吹嗩呐、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禱吉祥,祈禱幸福,祈禱未來和希望。
湖南城步的苗族,在每年的這天都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山歌會,名為“六月六山歌節”,這天,苗、漢、侗、瑤等各民族便會相聚在此唱起山歌。
半年是瑤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
傳說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山裏的瑤族成天忙於打獵種地,把祭祀神靈的事給忘了,長年不燒一炷香火。八方神仙享不到祭牲,嗅不到香火,很不甘心,一齊到天上向玉帝告了瑤族一狀。
玉帝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十分生氣,就派了瘧神和痧神下人間作祟,但隻限一年,並且還不能讓瑤族絕後。
兩個瘟神來到瑤山,瘧疾、泥鰍痧、絞腸痧等瘟疫頓時在這裏橫行起來。瑤族人在這場玉帝派下的作祟活動中吃盡了苦頭。
五月的一天,兩個瘟神在石榴樹下閑聊,被盤家老大聽到了,得知兩個瘟神要過了年才走。眾人十分著急,但很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就在六月初六土地公公過生日這天,瑤族人像過年一樣大操大辦,殺雞殺鴨,宰豬宰羊,貼對子,放響炮,唱瑤歌,走親戚。
兩個瘟神很奇怪,又在石榴樹下商量,卻被盤家老二聽到了,方知瘟神不見吃蘿卜,不見下大雪,心中有疑。
於是他們家家都煮了一大鍋葫蘆,故意到處喊娃子吃“蘿卜”,又把石灰撒到田間、房頭。這才瞞哄過兩個瘟神,提前返回了天宮。人們才得以安康,而且半年的穀子成熟得格外飽滿。
於是,六月六過半年的習俗傳了下來。每年在六月六過節的這天,瑤族人都要撒石灰、放響炮、貼對子,以企盼人畜無災,五穀豐登。
“響浪節”是甘肅省甘南藏族區夏河縣藏民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初四至十七舉行。“響浪”是藏語,意思是“在一個地方轉,求神保佑”。
節日時,藏族男女老少來到草原上或高山密林中,紮帳篷、宰牛羊、備香茶、設美酒,祝賀節日愉快。騎手們騎著駿馬、犛牛參加賽馬、賽犛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動。青年男女在鈸、鑼、嗩呐樂曲聲中唱著熱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歡樂的鍋莊舞,演出藏戲。
壯族的六月節是從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開始,六月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相傳,壯族首領農智高從敵人重圍突破出來後,六月裏經過的地方在六月過節,七月裏經過的地方在七月過節。
雲南文山境內壯族儂支係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六月節,是在農曆六月初一舉行。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做五色糯米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為熱鬧、歡快。
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後,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後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
這天晚上,還要舉行掃除“楊鬼”的活動。以村為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穀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仆摩”念咒語進行驅趕。
在一些壯族村寨還舉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賽馬等。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米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豔。
第二天以後,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旁注]
苗疆 指我國西南部的地方,包括雲南、四川、貴州、湖南、重慶、廣西等各省市部分 。湘西在古代被稱作“苗疆”,是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對子 又稱對聯、楹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犛牛 高寒地區的特有牛種,草食性反芻家畜。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主要產於我國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適應高寒生態條件,耐粗、耐勞,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稱。
[閱讀鏈接]
在六月六這天,苗族的人們還會舉辦盛大的趕歌節,趕歌節曆史悠久,有種種傳說。
一種說法是,當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統治下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與前來征糧的官兵進行了堅決鬥爭,打退了官兵,保住了山寨。以後,每逢這天,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舉行歌會,緬懷英烈。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忠烈的愛情而興起的。賽歌是趕歌節的主要內容,而對歌是苗家人表達愛情、選擇情侶的主要方式。
節日當天,小夥子們吹奏蘆笙、嗩呐、笛子等樂器奔向歌場。姑娘們穿著繡滿名花、彩蝶,鑲著寬大花邊的衣服,佩帶閃光耀眼的銀飾,相伴來到歌場。
以村寨為單位的集體對歌,各自找對手比賽,形式多樣,經過反複較量,最後產生“歌王”,歌王受到大家的愛戴。
哈尼族和土家族的六月節慶
根據哈尼族的民間傳說,在遠古的時代,哈尼族崇拜一個“神爺”,神爺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間,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幸福。
為了表示對威咀的虔誠,哈尼人扛夾秋千,給他做騎的“白馬”。人們采回鬆枝、青草、皮菜、籌辦豐盛的飯菜和馬料,迎接他進寨,並架起飛轉的“磨秋”,以驅害除邪,保護山寨的安寧。從此世代相傳,逐步演變成為哈尼族的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