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節在哈尼語中也被叫做“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曆六月二十四前後舉行,為期3至6天。節日裏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蕩秋千、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即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拌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
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肴。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
不同的節日,哈尼族有著不同內容的哈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曆。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裏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告誡新郎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
每當節日到來,又是青年人選擇對象和充滿浪漫色彩的、歡樂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把牢山和蒙樂山裝扮得花團錦簇。
成千上萬的姑娘打著白傘、穿著白衣褲,象潔白嬌豔的白杜鵑,飄落在樹蔭下,忽閃在綠茵裏。小夥子們也成群結隊,吹著把烏,彈著琴弦,目光在姑娘們的臉上流連著,中意後即離開自己的夥伴跟蹤而去。
片刻,綠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聲飄起來了,雙方開始詢問姓名、年齡、家庭、或有關天上地下知識的考試,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則就分道揚鑣。
“阿茨”有別於“哈巴”情歌,是隻適合在山上在這種場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詢問便可以大聲地唱,如是情話,就隻湊著對方的耳朵慢慢地說,不能讓別人聽去了。
節慶日期在每年的農曆六月的屬虎或屬牛日,這時,稻穀剛栽下不久,正在發青,人們稍有空閑。
慶祝節日的方式也很特別,第一天由龍頭指派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上山砍兩棵質地堅硬的樹和一些藤條,準備修複磨秋,每家每戶還要湊上一些舊穀草翻蓋秋房,就是一種供娛樂用的簡易房子。
第二天再派兩人到其他寨子買一隻大水牛,小夥子們在龍頭帶領下在磨秋旁殺水牛,牛肉和牛血每家都平均分一份,殺完牛後,龍頭帶領小夥子們修複磨秋,換上新磨秋,龍頭拴好藤條,在沒舉行祭祀儀式之前,任何人不得隨意蕩磨秋。婦女們則在家中舂粑粑,準備過節的物品。
第三天一大早,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龍頭首先在家中祭祖,祝全村平安無事,無災無害,並和其他的小龍頭把各自做好的酒菜端到磨秋場上祭祖先,祝全村人幸福吉祥,快樂安康。
緊接著再到田裏祭田,祝糧食豐收、家畜興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龍頭解開拴在磨秋上的藤條,人們開始蕩磨秋,盡情唱歌,跳羅昨舞,直到太陽落山,非常熱鬧。
六月六同樣也是土家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的稱謂基本上是相同的,但關於節日的傳說截然不同。
關於六月六來源的傳說在土家族中有很多,但是其中最廣泛的說法是,六月初六這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垕的蒙難之日。因此,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
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豐富的節日習俗,有的與天有關,有的與地有關,有的與神有關,有的與祖先有關,有的與年有關。
與天有關的習俗主要有“敬太陽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認為六月六是太陽的生日,要敬祭太陽神,祈求太陽神賜給陽光,溫暖萬物,確保豐收。
與地有關的習俗是“嚐新穀”。六月六這天若逢卯日,又稱嚐新節,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穀,做新米飯,佐以鱔魚為菜,以示有餘,有的地方人們煮酒殺牲敬神,感謝、祈禱神靈賜予豐收。
與神有關的習俗是“燒黑神”。 湖北利川、龍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驅邪除穢,每年六月六這天燃燒香燭,抬著披紅掛彩的黑神遊行,名曰“燒黑神”。
與祖先有關的習俗是“曬龍袍”、“祭祀土王”和“祭祀向王”。絕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這天,家家戶戶曬衣服,曬棉被,曬鞋子。
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殺豬、打糍粑、做豆腐,把親戚朋友請來歡度節日,舉行以祭祀土王為主的擺手祭祖活動。
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稱每年六月六為向王節,焚香燭、放鞭炮、祭祀向王廩君,祈求他保佑人們在水麵上航行平安。
與年有關的習俗是過小年。湘西嚴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過小年。
盡管該節日習俗紛繁複雜,但仍以紀念土王覃垕的曬龍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種祭祀習俗為主導。
土家族六月六的節日習俗如此豐富多彩,一方麵反映它因地而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麵反映了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六月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儲存著土家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曆史信息。
[旁注]
哈尼族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區,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
哈巴 哈尼族的一種說唱形式。哈巴,又叫拉巴,譯成漢語即“歌”的意思。因為哈尼語中對於“唱”有各種不同的表述,哈巴的演唱就有哈巴熱、哈巴茲、哈巴卡、拉巴卡、拉巴咿等幾種叫法。
磨秋 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把秋千叫做磨秋。 磨秋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轉磨秋,另一種叫磨擔秋。由四人抱環旋躍為戲,狀如推磨,故曰轉磨秋。
土司 古代官名。元朝始置。用於授封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首領,土司的職位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的批準。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役、並按照朝廷的征發令提供軍隊,對內維持其作為部族首領的統治權利。
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閱讀鏈接]
揚州有一個關於“曬龍袍”的民間傳說。
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隻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幹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
當然,曬龍袍之俗絕非清代才形成,而是在很早之間即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