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進美言——祭灶節1(2 / 3)

“我,我就是被你休出門的丁香女啊……”丁香女嗚嗚地哭著,再也說不下去了。

張臘月聽著丁香女揪心的哭聲,越想越羞愧,覺著無地自容,悲愴地喊道:“我好糊塗啊!”猛地站起來,“砰!”一頭撞到坑沿上,立時氣絕身亡了。

丁香女見張臘月死了,悲悲切切地把他安葬了。為了紀念他,找人給他畫了一張像,掛在鍋灶邊。

有人問他:“這是誰?”

丁香女說:“這是當家的,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後來,人們為了記取這一慘痛教訓,都學著丁香女,把張臘月的畫像掛在鍋灶旁邊,稱他是當家的,並在畫像上方貼一橫匾,寫著“一家之主”。

時間長了,就把他叫成“灶王爺”了。正趕上過年,一傳倆,倆傳仨,世間的人們就都供起灶王爺來了。

灶王爺也稱灶王、灶君、灶神、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

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

故《禮記·祭法》中有“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我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

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

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

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

後來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能夠:

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裏,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

玉帝聽後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送灶”之時,要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竹篾紮成的紙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為的就是讓灶王爺甜甜嘴,上天說好話,入宮降吉福!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曆,說起來源遠流長。

在我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

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

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西晉史學家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這些記載,可能就是祭灶神的來源。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在民間的傳說中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有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裏都尊稱他為“張灶王”。

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

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70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