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隻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
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隻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
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兒晚下界來懲罰你們。”
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
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
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隻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各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
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旁注]
紡線車 是用來把棉花紡成棉線的一種簡易的勞動工具。由紡線車紡織出來的線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手織布,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在我國紡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拜堂 也稱“拜天地”。古代婚禮儀式之一。我國婚禮儀式。又稱拜高堂、拜花堂。舊時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參拜天地後,複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長的儀式。 也有將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對拜都統稱為拜堂。
金簪 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雙股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有純金和鎦金之分,也比喻高貴的婦女,但古代男子也常用此把頭發高高盤起。
祝融 本名重黎,我國上古帝王,以火施化,號赤帝,後尊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時三皇五帝之一,祝融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常奏《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
《玉燭寶典》 記錄古代禮儀及社會風俗的著作。原為12卷。隋代杜台卿著。《玉燭寶典》以《月令》為主,觸類而廣之,博采諸書,旁及時俗。《月令》主要記述農曆一年12個月的時令以及與此相關的天子諸侯祭祀等事,並將各類事物歸並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係統中。
禮器 我國古代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 。
畫師 畫家的另一種稱呼,多見於我國古代,古代畫師一般指的是宮廷畫師。專為皇室畫畫。像宮女入選、一些重大的禮儀活動都需要畫師。
花甲 指60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幹、地支組合,每一幹支代表一年,60年為一循環。因幹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60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閱讀鏈接]
灶神是男是女?自古便有不同的說法,一般經學家以灶神為老婦,或為美女,《雜五行書》記載:“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看樣子頗為飄逸,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又說:“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
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看來我國的百姓是怕男性灶神寂寞才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