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進美言——祭灶節2(1 / 3)

多進美言——祭灶節2

源於古代信奉灶神的曆史

在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諺道:

三祭灶,四掃屋……

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灶神,俗稱灶君、灶爺、灶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祇崇拜。

原始人群在長期與大自然搏鬥的生活中,學會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

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裏,火神與灶神是一致的。

不過,自灶神產生之日起,其職掌便與火或灶火毫無關係,他是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是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頂禮膜拜。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流傳著“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俗諺。

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釋人們“媚於灶”的原因時指出:“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也就是說,如果不討好灶神,他就會向上天告你的惡狀。

由於人與天帝無法溝通,所以,天帝那兒隻能任憑灶神胡言亂語,凡人“無所禱也”。灶神告什麼狀,天帝就會給你定下什麼懲罰。

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抱樸子·微旨》說: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說,誰要是得罪了灶神,嚴重的要少活300天,輕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試想,平白無故地丟掉幾百日的壽命,這種懲罰實在是讓人畏懼。

早期的灶神產生於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大夫“五祀”之一,並且灶神也被人格化,並被賦予新的功能。

《太平禦覽》卷一八六引《淮南萬畢術》就說:

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注《禮記·記法》也說:

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這說明,至少在漢代,灶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說人壞話的神了。

所以,人們如果要祈福禳災,便要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等,名目繁多。

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會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將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這就是所謂的祭灶。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還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麵或東麵,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要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 有的神像隻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

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

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就有“以酒糟塗於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

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鬆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庚子送灶即事》曾說:

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也說: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後漢書·陰識傳》提到“黃羊”的典故,:

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同時還要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罷的祭灶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團子,分發給家裏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灶日為新年的前奏。延續流傳口訣是:

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

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

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握疙瘩;

二十九,打壺酒;三十,牆上貼上胖孩;初一,撅的屁股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