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序曲是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範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詩寫得真實細致饒有情趣,足見古代民風對祭灶的重視、食品的豐盈。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周後的大年三十兒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
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隻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隻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接著便輪到祭拜祖宗。
古時祭灶不分身份,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
據有關資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祭灶這天,坤寧宮設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燭供品,殿廷中設燎爐、拜褥。
灶神的崇拜,從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後來的謹盼避禍,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己命運的茫然不解,隻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種吉凶禍福托之於神,而灶神不許有怨言、說怪話、發牢騷的種種禁忌。
[旁注]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抱樸子》 東晉葛洪所撰,分為內、外篇。“內篇”20篇,論述神仙、煉丹、符籙等事,“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抱樸子》在道教經典體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研究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
五祀 為祀灶、祀門、祀行、祀戶、祀雷五神。這其中雷神即土神。另一說為祀門、祀井、祀戶、祀灶、祀雷;還有一說是祀行、祀井、祀戶、祀灶、祀雷。
酒糟 也叫做甜酒,是用沾米或者糯米通過酒餅發酵後釀製的食品,入口香甜美味,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乃民間宴席待客之上品。
庚子 為幹支之一,順序為第三十七位。前一位是己亥,後一位是辛醜。論陰陽五行,天幹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後漢書》 一部由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書中分10紀、80列傳和8誌,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曆史。
範成大 (1126年~1193年),南宋詩人。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坤寧宮 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坤寧宮在交泰殿後麵,始建於1420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簷,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璧之意。
[閱讀鏈接]
過去,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麵目黢黑。
臘月二十三這天,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紮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隻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
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大年三十兒再將一幅新灶神畫像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節令飲食以及晉北祭灶文化
做糖瓜、祭灶是臘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動,從此後就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了,人們從精神上開始放鬆。祭灶節在民間十分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麵”。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形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真正的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成交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隻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
清代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
關東糖在東地區,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