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進美言——祭灶節2(3 / 3)

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黏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歌:

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麵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麵有衣穿”

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民謠有這樣的說法:

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

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

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五蝠捧壽,犀牛望月,蓮年有魚,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

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製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作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接著,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麵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

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麵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衝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麵,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幹淨,不留一點汙穢。

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旁注]

《燕京歲時記》 一部記敘清代北京歲時風俗的雜記。此書除記載當時北京風俗外,大多數條目還同時引征他書,如《荊楚歲時記》、《玉燭寶典》、《日下舊聞考》、《居易錄》等,兼述前代有關習俗製度,有的還穿插有考證。

民歌 起源於或流傳於百姓中間並成為他們獨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間文學的一種。勞動人民的詩歌創作,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的加工。民歌的特點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誌、要求和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洞房 以前,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洞房”。古人就“洞房”詠詩的佳作也不勝枚舉。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君子有所思行》中詠道:“甲等高闥,洞房結阿閣。”北周瘐信有“三和詠舞詩”詩曰:“洞房花燭明,舞餘雙燕輕。”可見,“洞房”美稱的由來已很久。

窗花 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麼限製

財神 主管財源的神明分為兩大類,一是道教賜封,二是民間信仰。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民間信仰為天官天仙。道教賜封並不稱為財神,而是在所官職上加封神明。財神是我國民間普遍供奉的一種主管財富的神明。佛教裏也有財神為北方多聞天王和善財童子。

[閱讀鏈接]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統稱麻糖。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

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