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中和節1(1 / 3)

風調雨順——中和節1

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亦稱春龍節、青龍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

中和節是唐代唐德宗李適在789所製定的,又名二月二“龍抬頭”。本來在二月初一,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之後,才將日期定在了二月二,但是在我國的民間,則更願意將這一天稱為“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漢族有,其他民族也有,是農村中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有關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說

傳說那是在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因為貪玩,一頭鑽進河裏再也沒有出來。

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隻好播雨。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

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

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據說,後來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麵。山下還立了一通石碑,上寫道: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南路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

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

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隻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南路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古代農業受天氣製約的現實以及耕者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傳說每逢農曆的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其源起當在原始社會的神話之中。眾所周知,華夏先民把創世英雄伏羲尊為“龍的化身”,把“龍”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

《易經》乾卦中“見龍在田”即指田野裏安眠的“龍”,冬去春來、萬象更新,“龍”蘇醒了,抬起頭來欣迎美麗的春天,於是,以“龍的傳人”自居的子民們,便開始了春耕。

在過去,人們在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穀瓜果互相贈送謂“獻生子”,農家自釀“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豐年,朝廷百官都進農書表示務農。舉國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穀豐登”的希望。

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複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

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

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須”,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了龍眼。

但據記載,“二月二,龍抬頭”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從古代天文學的觀天模式來看,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恒星組成。

恒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一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複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於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誌。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曆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龍抬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複蘇。那麼,“龍”在哪裏?它是怎樣“抬頭”的?

我國把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

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即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

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名叫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麵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麵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髒和尾巴。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於是,就有了“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

由於北方地區常年幹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

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凶納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旁注]

《說文解字》 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係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

石碑 把功績勒於石土,以傳後世的一種石刻。一般以文字為其主要部分,上有螭首,下有龜趺。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

龍王 是神話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