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卦 易經學說專用名詞,是易經64卦的第一卦,上上卦,乾卦主顯,是“顯學”,坤卦主隱,是隱學。兩卦不可分割,乃是一個整體,是萬物運動最本質的過程。
四象 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四象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源於中國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星,也稱四神、四靈。
角宿 角木蛟,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第一宿。在唐朝王希明的《丹元子步天歌》中,介紹角宿一段:南北兩星正直懸,中有平道上天田,總是黑星兩相連,別有一烏名進賢。
社神 即土地神,相傳的社神有三個,一說是後土,是最早的地上之王。一是句龍,一是禹,傳說他勤勞天下,死後托祀於後土之神。大地生長草木五穀,養育人類,故被視為無窮力量的神靈。
[閱讀鏈接]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
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
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鍾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
之後,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典籍記載中的中和節風俗
二月二這個節日文獻記載中最早見於盛唐時期,名稱也有所改變。789年,德宗皇帝李適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而建“中和節”。
《禮記·中庸》記載:“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是說“中和節”以後人們便要投入緊張的春耕了。江蘇武進民諺道:“二月二,葫蘆茄子齊下地”,是說到此時令,各種瓜果蔬菜均需播種了。
傳說在伏羲時代那個時候,就“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還要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據記載,中和節是在唐待大臣李泌的提議下興起的。他提倡設立這個節日的理由是為了祭勾芒神,也就是祭日神。傳說中和節是太陽的生日。
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
李泌謂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人家以青囊盛百穀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
可見獻生子是中和節活動的主要特點。在唐代帝王的倡導下,中和節達到了極盛,每年逢此日,人們都要加以慶祝並舉行祭祀活動。
中和節主要興盛於唐代,但以後各朝仍然把它當做一個節日看待,每逢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耕種儀式,象征性地賜給人民百穀,以示勸民努力從事耕織之義。在民間,親友們也常聚集在一起喝中和酒,並祭祀勾芒神。
起初,中和節原本是在農曆二月初一的,後來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以後,才將日期改為農曆二月初二。但是在民間,人們卻更願意將這一天稱之為“二月二”。
在二月二這天,人們往往還互贈刀、尺之類的禮物,勉勵努力勞作。
唐李林甫《唐六典》卷二十二提到中尚署令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向皇上提供“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因為皇上要在節日期間向身邊的大臣賞賜這些尺子。
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有《謝賜尺詩狀》文,這應該是節日期間的賞賜活動。唐代的鏤牙尺被後人稱為“撥鏤牙尺”,製作方法是把象牙染成紅綠諸色,表麵鐫刻上各種花紋並塗上色彩,十分精美。
二月二為什麼要賞賜尺子呢?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公平準確。
皇帝給臣下賞賜尺子,是希望臣子們辦事公正,權衡協調好各種關係。 二月二在唐代詩人筆下也有記述。
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詩: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這些記載表明,當時二月二已成為一個流行的節日,主要習俗是尋花覓草,踏青遊樂,所以又叫踏青節。一般在郊外踏青的同時,順帶挑一些野菜回家。
唐代李淖《秦中歲時記》:
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遊觀極盛。
所以二月二又稱“挑菜節”。 唐代在二月二還舉行“迎富”活動。
五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一“巢人乞子以得富”注:
昔巢氏時,二月二乞得人子歸養之,家便大富,後以此日出野田采蓬葉,向門前以祭之,雲迎富。
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迎富貴果子”。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記載:
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咬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二月二則有迎富貴果子。
宮廷也很重視二月二,這一天要舉辦挑菜禦宴。
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二中介紹說:
二日宮中排辦挑菜禦宴。先是內苑預備朱綠花斛,下以羅帛作小卷,書品目於上,係以紅絲,上植生菜、薺花諸品,俟宴酬樂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
後妃、皇子、貴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賞無罰。以次每斛十號,五紅字為賞,五黑字為罰。
上賞則成號珍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環、珠翠、領抹,次亦鋌銀、酒器……官窯定器之類,罰則舞唱吟詩、念佛、飲冷水、吃生薑之類,用此以資嬉笑。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原來宮中的挑菜不是真正去挑采野菜,而是將民間的挑野菜習俗藝術化、遊戲化,對挑中紅色書寫的野菜名的人給予獎賞,挑中黑色書寫的野菜名的人給予懲罰。貴族之家二月二也玩這種遊戲。
把二月二跟龍聯係到一起的觀念興起於宋元之際。
元代的釋萬鬆行秀《從容庵錄》卷二第二十四則《雪峰看蛇》中說:
今朝二月二,暫放龍抬頭。
《朱太守風雪漁樵記》雜劇第三折也說:
原來那相公寬宏大量,他著我抬起頭來。
我道:“老漢不敢抬頭。”
他道:“你為什麼不抬頭?”
我道:“我直到二月二,那時可是龍抬頭,我也不敢抬頭。”
這些說法表明,宋元之時民間認為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人間萬物複蘇,大地返青,春耕生產全麵展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所以古代上上下下都很重視,由此形成了一係列的民俗活動。
皇帝在這一天要率百官出宮,舉行隆重的“禦耕”儀式,皇帝親自扶一下犁,耕地鬆土,以示重視農業。
過去有一幅年畫,叫《天子耕田》,畫中一位頭戴皇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有一位宮女為他舉著屏扇,耕牛的旁邊有三位身穿長袍的官員在趕牛,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
上麵還題詩一首:
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國母來送飯,五穀豐登太平秋。
民間流傳的諺語說: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有些鄉村這一天要舉行“畫倉”儀式,由家裏年長的人手端一簸箕灶灰在穀場和庭院撒出穀倉,先撒倉頂,再撒倉肚,隨後撒倉門,撒完後,讓兒孫們抓些五穀雜糧放在倉裏,上麵蓋上紙,再用磚塊或石板壓嚴,表示倉糧完好,不會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