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中和節1(3 / 3)

這是為了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可以說二月二的大多數活動都是圍繞農業生產而展開的,唐代出現的迎富習俗其實就已經蘊涵了乞求農業豐收的因素。

古人認為龍在每年秋分以後就沉潛到水中不出來。

清代的孫奇逢在《孫征君日譜錄存》卷十九中說:

龍抬頭口號:俗傳此日龍抬頭,猶恐龍眠尚未休。欲乘風雲難得便,澄潭深處且藏修。

想要龍降雨,就得設法讓它回到天空中去,使用最普遍的招數是引龍出水。

明人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二月引龍”條記載:

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這是用撒白灰的方法引龍。清代彭兆蓀《小謨觴館詩文集·詩集》卷一的《樓煩風土詞六首》自注:

二月二日為龍抬頭日,自外汲水由大門引灑,謂之引龍。

這是用灑水的辦法引龍。不少地方二月二早晨起來以後,家人要拿起長竿敲擊房梁,目的是把“龍”喚醒,再用穀糠或黃土從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條“金龍”,意味著龍降雨後就會有一個金燦燦的豐收年。

有些地方則通過舞龍表演讓龍清醒,讓龍興奮,以達到行雲降雨的目的。為了讓龍高高興興地降雨,人們對龍小心翼翼,生怕有所觸犯。

民間有許多禁忌避諱“龍抬頭”,諸如此日家中忌動針線,怕傷到龍眼,招災惹禍。忌擔水,認為這天晚上龍要出來活動,禁止到河邊或井邊擔水,以免驚擾龍的行動,招致旱災之年。忌諱蓋房打夯,以防傷“龍頭”。再者,忌諱磨麵,認為磨麵會榨到龍頭,不吉利。

俗話說“磨為虎,碾為龍”,有石磨的人家,這天要將磨支起上扇,方便“龍抬頭升天”。婦女在這一天忌做針線活,以防針紮壞龍眼、紮傷龍身,所以已婚女子這一天紛紛回娘家探親,民間有“二月二,家家接女兒”的諺語。

按照規矩,正月裏是不能剃頭的,民間有“正月剃頭妨舅舅”的說法。到了二月二,人們則爭先理發,這叫“剃龍頭”。

許多地方對這一習俗很重視,因為誰都想沾上龍的光,一年裏走好運,所以二月二這天就出現了大人孩子爭先理頭的場景。

為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此外,大人們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圓形小塊,中間夾以細秫秸稈,用線穿起來,作長蟲狀,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稱“戴龍尾”,驅災辟邪。

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抬頭之吉兆,祝願孩子長大後斷文識字。二月二簡單的舉動,飽含著人們對孩子的殷切記掛,也飽含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我國古代將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蟲、羽蟲、介蟲、鱗蟲、人類五大類。毛蟲指披毛獸類,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

二月初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萌動,疾病易生,蟲害也是莊稼的天敵,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引龍伏蟲的活動有很多,最有特點是撒灰。撒灰十分講究。灰多選用草木灰,人們自家門口以草木灰撒一條龍到河邊,再用穀糠撒一條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龍、引來錢龍,保佑人財兩旺,從臨街大門外一直撒到廚房灶間,並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

將草木灰撒於門口,攔門辟災,將草木灰撒於牆腳,呈龍蛇狀,以招福祥、避蟲害。

為了納吉,二月二這天的食物也與“龍”相關,麵條不叫“麵條”,稱作“龍須麵”;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二月二與“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衍化成“龍抬頭節”、“春龍節”了。

[旁注]

李泌 (722年~789年),唐朝大臣,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肅宗即位靈武,召他參謀軍事,又為幸臣李輔國等誣陷,複隱衡嶽。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出為外官。

《唐六典》 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時官修,是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製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

張九齡 (678年~740年),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詩人。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周密 (1232年~1298年),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棄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誌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

雜劇 最早見於唐代,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雜”謂雜多,“百”也是形容多,“戲”和“劇”的意思相仿,但都沒有後來“戲劇”的意思。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

諺語 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和諺語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語、歇後語、俗語、警語等。

孫奇逢 (1584年~1675年),明末清初理學大家。與李顒、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學術著作有《理學宗傳》、《聖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讀易大旨》五卷、《書經近指》。

《宛署雜記》  成於1593年,作者沈榜,《宛署雜記》記載了明代社會政治、經濟、曆史地理、風俗民情、人物遺文等資料,在北京史書匱乏的封建社會,它實際是宛平的縣誌,也是北京最早的史書之一。

驚蟄 古稱“啟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三個節氣。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餛飩 漢族的傳統麵食,用薄麵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源於我國的北方。古代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我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

[閱讀鏈接]

人們在“中和節”祭祀的是傳說中的“勾芒神”是一種主管樹木的神,《尚書大傳》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神勾芒司之。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則說:“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龍。芒之為言萌也。”這正是迎春和萬物生長的象征,明代楊慎《春雨》詩道:“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也有民謠說:“中和節慶龍抬頭,春祭勾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裏切草喂牲口。”

可以說“中和節”是圍繞著春耕的,它是服務於農耕社會的重要農事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