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中和節2
獨具地域特色的二月二食俗
清代北京歲時風土雜記《帝京歲時紀勝》中曾經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
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
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
太陽糕是每個家裏必請的供品,即使手頭拮據也總要請幾塊太陽糕應個景兒,以圖吉利,祈求吉祥。
太陽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壘放成多層,層與層之間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紅絲等,上麵用紅曲水印昂首三足雞星君像,或在上麵用模具壓出“金烏圓光”代表太陽神。
太陽糕每五塊為一碗,頂端還插有一隻寸餘高的麵捏小雞,十分喜氣,深受人們的喜愛。
北京還有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裏分格碼放熏大肚、鬆仁小肚、爐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
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裏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還有一種豆麵糕,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麵,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製現售“驢打滾”時,隨製隨撒豆麵,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曆二月買“驢打滾”品嚐,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做的最有名氣。
在晉南地區,認為二月二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
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裏,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
《陽城縣誌》記載:
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
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
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
晉東南地區的民俗畫中通常會畫一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麵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
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麵團粘貼在二郎神哮天犬的嘴邊。
二月二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也被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
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
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
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麵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陝西西安地區在二月二這一天,外婆要給外甥送爆米花及餑餑饃。
在山西芮城合河在這天還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是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
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是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神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杆,或赤身裸體,腰係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淩、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