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周處《風土記》也記載說:
荊楚於是日以豬羊肉調其飯,以葫蘆盛之相邀於人,以敦故舊之情。
食糍粑之俗多在廣東、廣西。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糍粑吃,並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婦女於是日“歸寧”的習俗。廣西的《桂平縣誌》、《全縣誌》都有這個習俗的相關記載。
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為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
宋代陸遊《稽山行》說:
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
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台或臨時搭建的野台上演出。
《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載:
二月初二,土地神誕辰。紙紮鋪剪紙為袍,而粉繪之,人家買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燈於神前……縣署祠旁搭草台,演土地戲。
在這一天,閨中忌動針線,忌勞作。唐代社日有婦女停做針線之俗,並有詩句說:“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引翟祜《居家宜忌》亦道:
社日令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人家繈褓兒子,俱早起,恐社翁為祟。
其實,就南方地區來說,要比北方地區多山、多江河而少土地,因此對土地的崇拜也就更甚於北方。以土地為生的先民們認為土地負載、孕育萬物,毀滅萬物,因此很自然地將農作物收成的好壞歸因於“地”對人類的賞罰,據此就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敬土為神。
於是自上古以來產生的祭社習俗在南方一直傳承下來,並被演變成南方的“二月二”社日習俗。
[旁注]
太陽神 洪荒時期,盤古開天辟地,左眼所化太陽星中誕生兩尊金烏,號東皇太一與帝俊,後帝俊與盤古右眼所化的太陰星所誕生的兩位女神羲和、常曦結合,與其中一位女神羲和誕下了10隻金烏,而這10隻金烏正是傳說中的太陽。而羲和正因此而有“太陽之母”的尊稱。
豆麵 各種豆類農作物磨成的麵粉,比如黃豆、豌豆,綠豆等,但也有蕃薯。西北一帶豆麵一般指用豌豆磨成的麵粉,也有把蓧麥與豌豆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後磨成麵粉。低糖低脂,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營養價值頗高
銅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我國曆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
民俗畫 也叫風俗畫,是我國民間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流傳範圍比皮影,剪紙等藝術形式要廣泛得多。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文化遺產。關於民俗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漢的畫像磚。
風箏 為我國人們首先發明的,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多線風箏。
八仙 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巴蜀 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在今重慶和四川境內。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致的青銅器,形製、紋飾均具地方特色。
客家 我國南方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台灣等省份本地族群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影響深遠的漢族民係之一。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因此,“客家”的說法既是作為一個漢族民係的稱謂,更是文化層麵的概念
《淮南子》 是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專祠 為特定的人或神設立的祠宇。舊以有大功德於民者,得敕封神號專立祠廟。以身殉職或親民之官,也得在立功或原任地方建立專祠。
《風土記》 由西晉周處所編,是一部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是迄今為止我國較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比另一部同類性質的地方性歲時節令專著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要早好多年。
[閱讀鏈接]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是一種手搓麵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
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
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
一些地區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道:“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裏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裏燒香叩頭,祈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