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調雨順——中和節3
神秘的二月二苗寨祭橋節
相傳那是在很久之前,在苗族中有對夫婦,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務扁,夫婦倆勤勞忠厚,吃穿不愁,但是有一件事,另夫婦倆非常頭疼,那就是他們膝下無子。
有一天清晨,一隻喜鵲落在夫婦倆門前的樹上叫個不停。垢包和務扁非常好奇,就問喜鵲:“喜鵲,喜鵲,你這麼高興,知不知我夫婦的苦愁啊?”
喜鵲回答說:“垢包、務扁啊,你們隻要給我縫件白色短袖襖,讓我穿上擋擋太陽光,我就告訴你們怎樣才會有娃崽”。
垢包和務扁驚喜地說:“喜鵲啊,隻要能有娃崽,莫說縫件短袖襖,就是100件,我們也心甘情願”。
於是,務扁找出自己織的土布,給喜鵲縫了一件白短袖襖。喜鵲穿上非常高興,再也不願意脫下來了。為了答謝垢包和務扁夫婦,喜鵲就說:“娃崽從天上來到凡間,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過不來。你們隻要二月二到溪河邊去搭橋,娃崽就會到你們家來”。
垢包和務扁聽了喜鵲的話,雖然還是有點半信半疑,但是也還是按照喜鵲講的話去搭了橋,不久之後,務扁果然懷孕了,生了個大胖兒子。
為了紀念搭橋生崽這件事情,垢包和務扁到了第二年搭橋的那天,就去橋邊敬橋。
別人聽說垢包和務扁的這件事之後,就想仿效這夫婦搭橋,以便以後可以生個兒子,所以都紛紛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去搭橋。以後得了兒子之後又要敬橋。人人仿效,祭橋最終沿襲成為了一種習俗。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我國的黔東南州地區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可以分為架橋和敬橋兩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的目的就是保佑上天能夠聽到他們的祈求,送個孩子來。一種就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
架橋的方式也有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一般在節前就請人備好石料,請巫師占卜擇地,隻等二月二動工。
開工前,有的苗族村寨還要請巫師燒香燭紙錢,用麻線、背帶、蜘蛛、魚、蛋、酒和幾尺紅布,進行祭祀儀式,方能動工。橋架好後還要由巫師剪符念咒,貼於橋兩側,多數還在橋頭用石塊壘一土地廟,意為土地神守橋。
架石凳橋多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為。這類架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架橋,而是在水井邊、大樹腳、山坳口休息處,用石塊搭成橋,這類橋禁別人踩,僅是供人休息。架橋者也把此石橋視為孩子們的橋,意為給孩子架個橋,保他平安成長,除病驅災。
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這天,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為小孩子這一天都會得到特別的優待,在這天不必打豬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幹其他活兒,還能得到紅蛋,吃上好飯菜。這天即使犯了過錯,會得到大人的諒解,免遭打罵。
祭橋通常要在節前備好雞、鴨蛋、泡糯米,準備敬橋。沒有孩子的人家,則準備架橋求子。節日的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飯、煮蛋。蛋煮熟後,染成紅色、綠色或其他色,用精心編織的網套裝上紅蛋,給幼小的孩子們吊在胸前,其餘的蛋同魚肉酒放進竹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