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結良緣——親屬文化1(3 / 3)

父指父親,又稱“嚴親”、“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對人自稱父親為“家嚴”、“家尊”、“家公”、“家父”;尊稱他人之父為“令尊”、“尊君”、“尊公”、“尊大人”等。

母指母親。又稱“娘”、“娘娘”、“阿母”。方言俗稱“媽”、“媽媽”、“阿媽”等。對人自稱母親為“家母”、“家夫人”;尊稱他人之母為“尊堂”、“尊夫人”、“令堂”、“令母”。

世父是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後來改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也可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世父的妻子叫世母,又稱“伯母”。

伯父和叔父的兒子就是從父兄弟,又稱“堂兄弟”、 “從父昆弟”、“從兄弟”、“叔伯兄弟”、“同堂兄弟”、“賢從”等。

姑是對父親的姊妹的稱呼,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

姑婿就是姑母的丈夫,又稱“姑夫”、“姑父”。

父親的伯叔及其配偶、子女之間也有相應的親屬稱謂,從祖祖父是指父親的伯父、叔父,也就是自己的伯祖父和叔祖父,又稱“從祖世父”、“從祖王父”、“伯翁”、 “叔翁”等。這是祖父的兄弟,即祖父的同輩,故稱從祖祖父。

從祖祖母是從祖祖父的妻子,又稱“從祖世母”、 “從祖王母”、 “從祖母”、 “伯祖母”、 “叔祖母”、 “伯婆”、“叔婆”等。

從祖父是父親的伯父、叔父的兒子,即父親的從兄弟。又稱“堂伯”、 “堂叔”。從祖母就是從祖父的妻子,又稱“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即堂伯、堂叔的兒子稱為從祖兄弟。又稱“從堂兄弟”、“再從兄弟”、“從祖昆弟”。這是同曾祖的兄弟。因和自己是同曾祖的平輩,所以稱從祖兄弟。

古人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子女間也有其固定稱謂。

兄即兄長。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兄又稱“昆”、“仲”,今稱“哥”、“哥哥”。 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

弟是兄弟中後生為弟,又稱“男弟”、“親弟”、“同產弟”等。弟自稱“小弟”,兄稱弟為“賢弟”。對人稱己弟為“家弟”,稱人之弟為“令弟”、“淑弟”等。

弟婦是指的弟弟的妻子。娣指兄弟之妻。在我國民間又將之稱為“妯娌”、“築裏”等。

兄弟之子稱“從子”,後又稱“侄”、“猶子”、“侄男”、“親侄”、“侄輩”、“兄子”、“小侄”等。兄弟之女稱“從女”。又稱“女侄”、“侄”、“猶女”、 “兄女”、“弟女”等。

姊妹的稱呼指的是姐姐與妹妹的統稱。 古人以同一父母所生女子在先者為姊,即姐姐,又稱“姐”、“阿姊”、 “姊姊”、“姊姐”、“賢姊”等。

妹在《爾雅》中有相關的解釋,書中說:“後生為妹”。又稱作“女弟”、“娣”、 “幼妹”、 “小妹”等。

姊夫指的是姐姐的丈夫。又稱“姊婿”。《爾雅》的《釋親》篇以姊夫稱為“私”、“甥”。妹妹的丈夫稱為妹夫,又稱“妹婿”、“私”等。

甥是姊妹之子,又稱為“賢甥”、“外甥”;“外生”、“養甥”、“姊子”。姊妹的女兒叫“外甥女”。

在我國,由於姻親而產生的親屬關係相當龐雜,其派生出的各種稱謂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征,其中蘊含著濃濃的傳統文化韻味,值得細細辨析和品味。

【旁注】

母黨 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母族。《爾雅·釋親》:“先宗族,次母黨,次妻黨。”二是指母族的人。《漢書·劉向傳》:“方今同姓疏遠,母黨專政,祿去公室,權在外家。”

伯、仲、叔、季 即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古時常用於表字或對人的敬稱。漢學者班固的 《白虎通·姓名》載:“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爾雅》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係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裏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麵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閱讀鏈接】

我們常聽祖宗十八代這一詞,到底這祖宗十八代指的是那些親屬呢?實際上,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可分為上九代和下九代。

上九代:鼻祖:九世祖;遠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簡稱“祖”,二世祖;父親:簡稱“父”,一世祖。下九代:兒子:簡稱“子”,一世孫;孫子:簡稱“孫”二世孫;曾孫:三世孫;玄孫(元孫):四世孫;來孫:五世孫;晜孫:六世孫;仍孫:七世孫;雲孫:八世孫;耳孫:九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