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人生禮俗2(2 / 3)

納征之事完結以後,婚姻基本地界,接下來就該迎娶進門了。而此前的準備工作,就是請期。

所謂請期,就是男家占卜擇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讓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當於後世的“告期”、“夏日子”。

古禮請期用雁,後世用各種物品。請期儀式過程中,進行第二次占卜活動。大體與問名後的占卜相同,主要是選擇適當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適的迎親、送親之人。占卜的選擇中心仍然是八字和屬相。首先是選擇吉日良辰,民間一般選雙月雙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不過,嫁娶月份一定不能選男女雙方的屬相忌諱,迎親、送親也不能犯屬相忌諱。

古時候的請期似乎是口頭進行的,後世則口頭、書麵皆有,尤其是世家大族或小康的耕讀人家,大多是以書麵進行的,也就是所謂“下婚書”。

晚清以來,請期和過彩禮、過嫁妝基本上是前後進行的。彩禮的數量不一,有12扛、16扛、24扛、32扛,甚至更多,都是雙數。男家過彩禮之後,迎娶之前,一般是前一天,有時也隨新娘子一道進門,女方要過嫁妝。

[旁注]

《詩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全書收錄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作品共305篇。成書於春秋時期,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是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呂氏春秋》 亦稱《呂覽》,是秦國丞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們共同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儒、道思想為主,並融合進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

樂府 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製定樂譜和采集歌詞。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保存的漢樂府民歌的56首,發展了五言體、七言體及長短句等,並多以敘事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

元稹 (779年~831年),唐朝著名詩人。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名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等。

墨 為文房用具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後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製墨曆史,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用毛筆和墨水了。最早應用的是鬆煙墨,宋時產生一種書畫用的油煙墨。

[閱讀鏈接]

所謂的“八字”,和我國傳統的曆法相關。我國古代以幹支紀年、紀時,天幹、地支相配組成的60組名目及其順序分別指代著一定的年、月、日、時。每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由四組幹支紙袋,共有8個字,這就是“生辰八字”。

此外,古人為了便於記憶,又用12種動物來配十二支,形成了人的十二屬相。由生辰八字,一望可知其人的屬相,由屬相的合與不合就可以判定婚姻是否相宜。關於這方麵的合與不合,民間流行有許多俗謠。

女子出閣哭嫁的辭親禮

在婚禮過程中,請期過後,女家要為女兒“開臉”、“上頭”。

開臉又稱開麵、絞麵、絞臉,是去除麵部的汗毛、剪齊額發和鬢角的儀式。開臉有在上轎前在女家進行,也有娶到男家後進行。開臉人須是父母子女雙全的婦人。

開臉要選擇在背人眼的地方舉行,坐的方向或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忌坐東西向。開臉時,還邊扯汗毛邊念《開臉歌》予以祝賀:

左彈一線生貴子,右彈一線產嬌男,一邊三線彈得穩,小姐胎胎產麒麟。眉毛扯得彎月樣,狀元榜眼探花郎。我們今日恭喜你,恭喜賀喜你做新娘。

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在娶、嫁前擇定吉日,一般在婚禮前三日或一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麵梳,一麵要大聲說: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臨近婚期,男家要給女家送“催妝禮”。所謂“催妝”,即男方催促新娘行嫁。

婚禮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妝禮,有鳳冠霞帔、婚衣、鏡、粉等。唐宋時還盛行以詩樂催妝,故留下許多催妝詩,對這一風俗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如唐代徐安期的《催妝詩》雲:

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台前作好春。不須滿麵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在漢、土家、藏、彝、壯等民族的傳統婚俗中,有一項很有特色的儀式,即哭嫁,亦稱“哭出嫁”、“哭嫁囡”、“哭轎”等。而其中最富特色的,可謂土家族的哭嫁和哭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