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結婚年齡一般為十六七歲,有的隻有十三四歲。婚期決定後,姑娘便始哭嫁。是否會哭,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姑娘不會哭嫁,或隻哭不唱、隻唱不哭,或哭得不動人,都被認為才德低劣,而被人瞧不起。因此,土家族女孩從懂事起就開始學“哭嫁歌”。
哭嫁時間一般是7至10天,也有長達一月的。要哭得口幹舌燥、兩眼紅腫、如癡如醉,才算聰明能幹。哭嫁期間,家族親友都請新娘吃一頓飯,叫“送嫁飯”。哭嫁時則有親友陪伴,互訴衷情,進行”陪哭”。男方須送“哭臉粑粑”,讓參與哭嫁者分吃。哭嫁須用土家語,不能用漢語,否則會遭到長輩指責。
哭嫁內容一般有“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百客”、“哭扯眉毛”、“哭梳頭”、“哭穿露水衣”、“哭辭祖宗”、“哭上轎”等,內容長短不一,但卻很有韻律。如“哭媒人”:
背時媒人是條狗,那頭吃了這頭走。
娘家來吹女婿好,婆家去誇嫁妝多。
樹上麻雀哄得來,岩上猴子騙得走。
豌豆開花角對角,媒人吃了爛嘴角。
鐵樹開花八寸長,媒人吃了爛大腸。
板栗開花球對球,背時媒人吃了斷舌又斷喉。
在“哭爹娘”中,更直接把迎親說為“搶”:
阿捏阿爸啊,再坐兩個時辰。
我就要離開你們了,人家就要把我搶走。
女兒再不是爹娘的女兒,女兒成了人家的人了。
哭聲使人撕心裂膽。結婚前日下午,男方派花轎來迎娶,當晚新娘哭嫁也達到了高潮。整個村落相好的姐妹和姑嫂們都來陪著新娘哭,哭成一團。雞叫頭遍,新娘在哭唱中穿上露水衣、露水鞋,吃完“離娘席”,被伴娘們拖拉出閨房,在堂屋中哭拜祖先、辭別父母,然後由“紅花兒”背上喜轎、鳴炮起程。迎親隊伍往回走,新娘在花轎裏哭得更響,一直哭到男家能聽到的地方才算了事。
客家的哭嫁也很有意思,比如娘親哭訴對女兒的憐愛之情,訴說帶女兒的艱難的:
女呀女,十月懷胎把你養,兩年奶水把你喂,硬飯米甘把你飽,尿布屎片娘來洗。
女呀女,你可曉得娘的累!冷暖饑飽娘心掛,頭痛腦熱娘心驚,看到養下一隻蟲,樣得把你養成人!
女呀女,帶你帶到三五歲,細皮粉麵泛桃紅,會叫會笑會招人,跟前跟後不離身,句句爺娘喊得親,那個爺娘不賞心!十年私塾把你繳,針線女工把你教,看見女子樹抽條,爺娘心裏樂逍遙,那曉得,帶大的閨女要成別家人!帶你帶到十六七,才算曉得屎臭氣,屋下田裏曉得幫,爺娘疾苦會恤痛,哪個爺娘不上心!哪曉得,又哇女大要嫁人,爺娘哪裏舍得送出門!
還有娘勸女兒在婆家好生做人多多保重的,如:
女呀女,婆家唔比娘家好,公婆哪有爺娘親,上門媳婦難做人,時時處處要小心。女呀女,從今後,孝敬公婆是本分,服侍老公是為賢,屋裏屋外勤打理,洗衣做飯要精心,見人自要矮一等,有理無理讓三分,待到三年兩載兒出世,才在婆家算個人,要得上下都滿意,還要謹慎會做人。女呀女,從今後,饑寒冷暖自家管,有病有痛自家擔,社官老子要靠自身健,世上最難是求人!
這些哭嫁辭,無不表達了女兒離家之際難舍難分的骨肉親情,體現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
[旁注]
狀元 一般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 。起初稱為“狀頭”。古代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1904年的劉春霖。
霞帔 亦稱“霞披”、“披帛”,以其豔麗如彩霞,故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
客家 是清代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傳說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民係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稱為“客家祖地”。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如圍龍屋。
[閱讀鏈接]
從宋代起就有迎親前一日邀請“好命婆”為新人進行鋪床的儀式。鋪床的人一般由女方家邀請。鋪床過程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也略有差別,主要流程除了掃床、鋪鴛鴦枕、龍鳳被之外,最被大家熟悉的應該就是“撒帳”了。“撒帳”是指將花生、桂圓、蓮子、栗子、棗等幹果鋪撒在婚床上,取義“早立子、蓮生子、花生子”的生命祈願。
在古時,結婚代表的意義更多是傳宗接代,延續生命。因此寡婦或未生育過的婦女是不能觸碰被褥、床品甚至攙扶新娘的。新郎新娘在未舉行婚禮儀式之前,也不可坐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