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人生禮俗3
新人進門習俗的迎親禮
到了完婚吉期這一天,開始迎親。迎親,又叫“迎娶”、“娶媳婦”,等同於“六禮”中的“親迎”。2000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隨著社會的進步雖有所革新和演變,但基本方麵變異不大。
古禮中的親迎儀式,並不是一天之內完成的,而是要持續兩三天,除迎娶當日外,前後各要延展一天。《禮記》等古籍並未詳盡記述親迎前的準備議程,但後世卻發展出了一套比較繁雜的準備程序。
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說文》:“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婦家也。”
先秦時親迎的程序比較簡單。新郎受父之命迎親,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門響應,新郎進門要獻出禮品雁,這個禮俗叫“奠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議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婦至,主人揖婦以入”。
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複雜得多。親迎的隊伍往往比較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娘在漢代和唐代都是坐車,宋代以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悉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裏,也包括鼓吹的樂隊等。
清代北京的迎親隊伍,大多有模仿帝王的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裏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鉞等兵器。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帔。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幹涉。
後世傳統迎親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 抬轎的人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找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花轎抬到男家院門口,有人攔著要吉利錢,討喜酒吃,稱為“攔門”。之後,娶親的隊伍也並不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指把新娘性格憋得柔順些。
據考證,傳代之俗,在唐時已在民間流行。白居易《春深娶婦》詩中,有一首這樣寫道:
何處春深好,春深嫁女家。
紫排襦上雉,黃帖鬢邊花。
轉燭初移障,鳴環欲上車。
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
當時富貴之家婚禮傳代以氈褥相遞轉,貧寒之家則用布袋,宋元時改用青布或氈席。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今人家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傳席以入,弗令履地。”
新娘下轎進門時,還有人手拿花鬥,盛上穀物、豆子、銅錢、彩果、草節等,一邊念咒文一邊望門而撒,小孩們爭著拾取,稱為“撒穀豆”。據說,這是為了趕走守在門口的青羊、烏雞、青牛等三煞神,以求吉利太平。此種儀式漢代即已出現,但唐宋時期方形成風俗。
據宋朝高承《事物紀原》所載,撒穀豆習俗始於漢代:京房的女兒與翼奉的兒子訂立了婚約。翼奉選了個日子準備為兒子迎娶新娘。京房認為翼奉所選的日子不吉利,因為這一天有三煞附在門上。凡是三煞附門的時候,新婦便不得入門,如果違犯了,就會損害尊長,而且婚後無子。翼奉不以為然,堅持在這一天迎娶,但還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當新婦入門時,用穀豆和草來辟邪。
京房、翼奉都是西漢的大儒,兩家子女締結婚姻,對婚期是否為吉日產生了不同的看法,結果以撒穀豆辟邪的方法來予以解決,從此撒穀豆的婚禮習俗就流傳下來。
與撒穀豆類似,後來有的地區流行撒草作歌的禮俗。新娘下轎時,有專人一麵撒草節一麵唱歌:
今日新人遠降來,喜神福神兩邊排。
開門兩廂皆為吉,今請新人下轎來。
然後遞給新娘一個花瓶,撒草人又唱道:
花瓶本是聖人留,軒轅黃帝起根由。
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貴榮華萬萬秋。
在新娘進院前行時,撒草人緊跟其後,隨路邊撒草邊歌曰:
一撒如花似錦,二撒金玉滿堂,三撒鹹亨慶會,四撒華閣蘭堂,五撒夫命富貴,六撒永遠吉昌,七撒安康福壽,八撒子孫興旺,九撒凶神遠避,十撒八大吉祥。
接著,新娘還要在內室門檻上“跨馬鞍”,鞍與安同音,這一儀節包含有平安的寓意,還有讓新娘做到“好馬不備二鞍,為女不嫁二男”之意。
[旁注]
《說文》 《說文解字》的簡稱,是我國第一部係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學源的字書,也是流傳最廣的中文必借工具書。本書總結了先秦、兩漢文學的成果,給國人保存了漢字的形、音、義,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訓訪不可缺少的文獻資料。
鳳冠 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製承宋之製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白居易 (772年~846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黃帝 (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創醫學等。
[閱讀鏈接]
皇家婚禮有很多特殊之處。按照清代禮儀,大婚之日,皇帝穿禮服乘輿出宮,先到慈寧宮向皇太後行禮,然後到太和殿升禦座,派遣使者出發奉迎皇後入宮。迎親隊伍到皇後家行冊立禮後,簇擁著皇後的鳳輿返回,經大清門進宮。
按清朝定製,大清門除皇太後、皇帝可以隨時出入外,任何臣民不得擅行,皇後也隻有大婚之日才有一次進穿此門的威風。鳳輿到太和殿或乾清宮後,皇後下轎,正副使臣便完成任務離去。然後由內監、導從命婦伴隨,共擁皇後步行到交泰殿。在這裏,恭侍命婦接替導從命婦奉迎皇後,皇後改乘八人孔雀頂轎入坤寧宮,等候與皇帝行成親禮。之後,皇帝到坤寧宮,行合巹禮,飲交杯酒,大婚即告成。
三拜締結好姻緣的拜堂禮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是“拜堂”,又稱“拜天地”、拜高堂、拜花堂。因古代婚禮中的交拜禮都是在堂室舉行,故有此稱。拜堂是我國傳統婚禮中最重要的大禮。
關於拜天地風俗的形成,還有一個美麗傳說呢! 相傳,女媧造人的時候,開始隻造了一個俊俏的後生。這後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得很悶,所以常唉聲歎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
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須的老人拄著一根龍頭拐棍來到小夥子的麵前,說:“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
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須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須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落到小夥子麵前,對小夥子說 :“我到女媧那裏,讓她又造了一個女人,給你領來了。 你們先認識一下, 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