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一說完,老人不見了。小夥子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於是喜上眉梢。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得情投意合。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鍾情。小夥子結巴著說:“你願意和我一塊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
正在這時,長須老人領著兩個白發白須的老人站在小夥子和姑娘麵前,指著兩個老人說:“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一拜、二拜、三拜’”。
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天、地拜了三拜。隨後,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
小夥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裏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洗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日子。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為了感激月下老人牽線搭橋的情意,從此以後便形成了結婚“拜天地”的習俗。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南北朝時,夫妻對拜固定為婚姻禮儀。唐以前北方地區民間稱“交拜禮”,在特設的青廬舉行;唐時“拜堂”一詞正式出現。北宋時,新婚日先拜家廟,行合巹禮,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鏡台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展拜。至南宋,則改在新婚當天。坐富貴禮後,新婚夫婦牽巾到中堂先揭新娘蓋頭,然後“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行參諸親之禮”。
後世,隨著時代的發展,一般在迎娶當天拜堂,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燒著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不拘成規。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拜堂完畢,要讓新娘蹲尊子,俗稱“蹲新”。辦法是,用護裙把凳子包上,新娘由伴娘扶著一站一坐,這時調皮的青年在背後趁機把凳子抽掉,如伴娘關照不周,新娘就會蹲在地上,引起哄堂大笑。民間流傳著兩句順口溜:“今年蹲尊子,明年見孫子。”所以“蹲新”之後,有人趕快把凳子送給婆婆抱一會,期望早抱孫子。
[旁注]
女媧 又稱媧皇、女媧娘娘,《史記》中稱女媧氏,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話中的創世女神。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製度。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影響甚為廣泛深遠。
月下老人 又稱月老,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主管人間婚嫁之事。關於月下老人定姻緣的傳說很多,流傳較為廣泛的是唐人李複言小說《續幽怪錄·定婚店》:相傳唐代杜陵書生韋固在宋城巧遇月下老人,月下老人為韋固牽紅繩指明婚嫁對象,後來韋固果然應月老之語與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結為連理。
[閱讀鏈接]
喜字是民間的吉祥圖符。習慣上,雙喜字用於娶親;單喜字用於嫁女。民間辦喜事都要在街門兩旁貼上喜字。通常一律用墨筆在大約一尺半見方的順紅紙上書寫;極講究的才用膠水書寫,然後灑上金粉,成為紅紙金喜字。喜房裏還有倒貼喜字的,謂喜到了。所有的嫁妝上都貼上紅色剪紙形式的喜字;甚至天地桌上當做香爐的木鬥上也要貼個喜字。
據說,雙喜字是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因趕考歸途得了乘龍快婿。正逢洞房花燭之際,又得知金榜題名。於是將漢字的兩個喜字並排書寫,表示喜上加喜,故謂之“雙喜”。
豐富的洞房花燭夜之禮
拜完天地後,就是入洞房。所謂“洞房”,即指新人完婚的新房。中華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入洞房”。但何時將新房稱作“洞房”的呢?
相傳,帝堯受命於危難之時,先是“十日並出”,禾稼焦枯;繼而洪水泛濫,淹沒田園,各地部落方國,割據稱雄,獨霸一方。帝堯依靠大羿等部落方國領袖的支持,削平群雄,重新統一中原,率領群眾與水旱災害作鬥爭,萬民稱頌。
一天,帝堯到仙洞牧馬坡巡視,同牧民談論畜牧之道。正說之間,忽見一位仙女淩空飄然向仙洞而去,眾牧民驚喜地指給帝堯說,那是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
帝堯巡視回來後,鹿仙女的形象一直浮現於他的腦海裏,縈繞在他的心頭。夜裏夢見鹿仙女飄飄然從天而降,凝目含笑,向他走來,與他並肩攜手,互訴衷情,駕雲淩空同遊。
帝堯微服到姑射山訪察,走到仙洞,遠遠看見林邊草坪上有一個青年女子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忽兒騰空,忽兒遁地,穿石如人虛,履空如平地,身邊有一隻小鹿陪伴著她。
帝堯心想,她一定是鹿仙女了,於是健步上前,向她打躬施禮。不意她竟未答話,抽身躲到一棵鬆樹後邊,麵含嬌羞地裝作用木梳梳頭。待堯將走近時,她將木梳往這株樹上一紮,又轉到另一株樹後邊嬉笑著。帝堯也嬉笑著追趕,不覺來到一個僻靜處,猛然從山穀竄出一條巨蟒,口吐紅信,目光瞵瞵,昂首向堯撲來。帝堯後退不及,被地上的草叢絆倒。
在這危急時刻,鹿仙女見狀,折身一個箭步跳到帝堯身前護擋住他,傾手一指,隻見那巨蟒渾身顫抖,回身向山穀退去。
帝堯驚恐之餘,一再拱手感激鹿仙女救命之恩。二人相隨回仙洞途中,互相傾訴衷情,情投意合。二人遂訂立婚約,擇定吉期成婚。
帝堯與鹿仙女雙方結鸞儔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麵的蠟燭山上光華耀眼,照得南仙洞如同白晝一般。從此,世間也就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了把新婚之夜稱為“洞房花燭夜。”
洞房之內的禮儀比較繁瑣,而且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形式多樣。但從入洞房到花燭之夜,一般有如下的幾個環節:
開始是坐帳,亦稱坐床。 坐帳有多種形式。首先是新婚夫婦坐的位置不盡一樣。大體上有兩種形式。一是新娘被攙到炕上。有的還要讓新娘踏過布匹、高粱,取步步高升之意。新郎、新娘的坐向是八卦式的,或衝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不等。
二是讓新娘踏過紅氈後,與新郎按男左女右的位置,一同坐在炕沿上。然後,讓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女已同床。但是寓意男人壓女人一頭。有的人家在炕上真的支起帳子,把新婚夫婦遮在裏邊悶一會兒,表示已經共宿。
與此同時,由娶親太太撒帳,她一邊將桂圓、荔枝、紅棗、栗子、花生之類的喜果撒在帳內,一邊念叨著吉祥話,什麼“一把花生一把棗,大的跟著小的跑”、“多子多孫多富貴,吉祥如意白頭老”等等。
有的要按東、南、西、北、中、上、下、前、後等方位來撒,每撒一個方位都有祝詞,雅俗不等。如:撒帳東,花開富貴朵朵紅;撒帳南,早生貴子中狀元。祝罷,即將帳子拉開,謂之撤帳。
新郎隨即用裹著紅紙的新秤杆將新娘的蓋頭挑下來,謂之初會,俗稱露臉。若是狡猾的新郎必定把蓋頭坐在自己的臀下,意思是婚後可以壓她一輩子。女家的送親太太若是手捷眼快,就不容他坐下,趕緊奪過來,口裏說聲高升吧!這時,兩位新人才能互相窺視麵容的俊醜。
接著,則是插花卜喜。新郎將新娘頭上的絨花摘下一支,任插一處。有的說插於上方生子,插於下方生女。有的人則說應插花於窗欞上,插的越低,生子越近。說法極多,莫衷一是,故有的人家幹脆讓新郎將花插於喜神方位的窗戶或牆壁上。總之,是預卜和自我祝願婚後,早日生兒育女,以給家族傳宗接代。
隨後,便是夫婦喝交杯酒,謂之合巹之禮。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