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人生禮俗3(3 / 3)

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床下,盞一仰一合,穀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

這個儀式的象征意義是意味深長的。用彩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連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征此後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嚐”。飲過之後把杯子擲千床下,以卜和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和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

按滿族人禮俗,此時還有吃“阿食不烏密”的風俗。開始,隻聽喜房外邊喊了一聲“阿食不烏密”,便有一人用紅漆大長盤端來一隻烤羊,有的僅是烤羊腿,放在炕桌上。由一位全福不忌的婦女一一吉祥媽媽將羊肉分別喂到新郎、新婦的嘴裏。這時,窗外高聲朗讀滿語祝辭。院中,薩滿太太便跳起了薩滿舞,表示慶賀。

照婚禮習俗,在交杯酒過後,常常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包括許婚係纓和成婚脫纓兩個程序。據《禮記·曲禮》載:“女子許嫁,纓。”“纓”為一種五色絲繩。凡女子許嫁,便用它來束發,以示確定了婚配的人家。又據《儀禮·士昏禮》載:“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這段記載表明,這條絲繩,需在成婚之日,由新郎親手取下。它不同於女子成年的著笄。

這種婚儀,於古代詩歌中有頗多記述。建安文人曹植《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歡愛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竊慕棠棣篇,和樂如瑟琴。”杜甫《新婚別》:“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合髻則是唐中期以後由結發而演變成的一種婚儀。在舉行婚禮之日,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綹頭發,綰結一起作為信物,表示同心偕老。

唐代女詩人晁采年少時就與鄰家書生文茂約為伉儷,茂時常寄詩通情,采用蓮子墜於盆,後來開花並蒂,二人終結秦晉。晁采曾作《子夜歌》18首,其第一首:

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

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

這首詩具體描述了合髻的過程,亦表現出她與情郎係心於一,恩愛無比。

這種風習流行民間,也為當時公卿仕宦之家所遵用之。至宋代仍沿襲不衰。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當入洞房對拜畢,“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段、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

隨後,女家送來子孫餃子,滿人謂之子孫餑餑,放在兩個盒子裏,共14個。以紅頭繩拴成對子,並附上一個紅封,內有喜錢,是女方賞給男方廚灶上的。照例由男家預備長壽麵。兩樣同時煮熟,放在洞房的炕桌上。新婚夫婦盤腿大坐,由娶親太太將每對餃子逐一夾起,讓夫婦各吃一個。最後,再喂每位新人一些長壽麵。

邊喂邊念叨吉祥話,如“多子多孫”、“兒女滿堂”、“富貴榮華”、“福壽雙全”、“白頭偕老”等等。並布置一童男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後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

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

關於鬧房習俗的來曆,我國民間有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個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隨在一夥迎親隊伍之後,他看出這是魔鬼在伺機作惡,於是就跟蹤到新郎家,隻見那女人已先到了,並躲進洞房。

當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進入洞房時,紫微星守著門不讓進,說裏麵藏著魔鬼。眾人請他指點除魔辦法,他建議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勢眾,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惡了。”於是,新郎請客人們在洞房裏嬉戲說笑,用笑聲驅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時分,魔鬼終於逃走了。

為了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勢的陽氣,民間便形成了鬧洞房的習俗,所以有俗語說“人不鬧鬼鬧”。

鬧洞房的習俗起源甚古,《漢書》記載“燕地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僅以為榮。”鬧房之俗可能起源於“聽房”,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戲弄新娘的鬧洞房。此種風俗行至唐代,風行民間。

新婚之夜,親戚朋友圍坐房中,對新娘百般戲謔,稱之為“鬧房”、“戲新娘”。鬧的方式各種各樣,各地有同有異,可分為文鬧和武鬧兩種。

文鬧以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謎語、對對子,請其講述戀愛經曆及平常不見於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間有稱“說令子”,妙趣橫生,迫使新娘無法對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樂。這天夜裏,好事者多以談諧語編為詞調,強使新婦歌之,名曰“鬧房”。

武鬧是使用較為粗野的方式,不僅口出穢言,還對新娘動手動腳,頗有惡作劇的性質。

漢人還有讓小孩為新婚夫婦滾床的習俗。即由一位全福不忌的婦人把洞房裏新婚夫婦的被褥通通打開鋪平,隨後在炕的四角撒些桂圓、荔枝、紅棗、花生、栗子之類的喜果,謂之。福、祿、壽、禧,四角集全。然後,抱來一童男放在炕上,讓他爬一爬、滾一滾,謂之滾床。如果小孩把床尿了,不但不犯忌諱,反認為這是多子多孫、大吉大利的征兆。

屆晚,洞房開始上燈。羅帳上帶有雙蔭鴛鴦彩繪的宮燈,由娘家陪送來的蜜裏調油的長命燈,以及喜字圍屏前的龍鳳彩飾的大蠟,都須點得通明。這就是所謂的花燭之夜。後世皆以花燭之禧來祝賀新婚。

[旁注]

蓋頭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時是婦女避風禦寒使用的隻僅僅蓋住頭頂。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從後晉到元代,蓋頭在民間流行不廢,並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為了表示喜慶,新娘的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東京夢華錄》 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貌的著作。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描繪了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曆史文獻古籍。

曹植 (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閱讀鏈接]

同心結,是舊時男女用錦帶製成的菱形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同心結用錦帶製成的菱形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表示恩愛之意。《玉台新詠》之《梁武帝·有所思》詩:“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劉禹錫《楊柳枝詞》:“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可見,在南北朝及唐時,就有用同心結表示愛情的做法。

新夫婦行過結婚大禮之後,相偕進入新房,又有綰結同心之俗。據北宋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新娘迎娶到男家時,兩家各出一根彩段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頭,相牽而行,拜謁祖先,然後夫妻對拜。“牽巾”則是以同心結相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