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人生禮俗4
夫妻雙雙回娘家的回門禮
迎娶儀式禮成後,新婦必要回娘家與父兄親友見禮,謂之回門,也叫回酒,即古代所謂的歸寧。有的從迎娶之日起算,第二天回門,如由迎妝起算則為三日回門;還有四天或六天回門的。總之看男、女兩家的具體情況擇吉而行。後來,有的家主為了節省人力物力而簡化禮儀,把迎妝、迎娶、回門都集中於一天舉行,謂之小三天,即一天辦了三天的喜事。凡屬這種情況,都在當天下午回門。
回門是新婦首次歸寧,新婦出於對娘家的留戀,娘家出於對新姑奶奶的關心,所以,對此舉都非常重視。照例是天不破曉,娘家就派人與車馬去接。因為必須趕在黎明之前把新姑奶奶接出來,俗雲:回門不見婆家瓦。有的還要由新郎的內兄或內弟來接姐夫或妹夫吃回門酒。有的說,是讓姑爺認門,其實是讓姑爺到門裏進一步認人。與嶽父、嶽母等女家的家庭成員都要見個禮。
舊時,禮法嚴,規矩多。新婦臨行前,得給公、婆磕頭,然後才能動身。通常都是夫婦乘車轎同行。有勢派的,新郎騎馬率領仆眾,前呼後擁,相當威風。有的貴族則是讓新婦拂曉先行,新郎須待日上三竿始率仆眾動身。一般平民回門,僅雇一輛掛彩的四輪馬車而已。路人隔窗即可以看到裏麵濃施粉黛,頭戴大紅絨冠的新人。
及至到了女家,新婚夫婦首先要拜家堂裏的神、佛、祠堂裏的宗親三代牌位,然後給父、母等親族長輩行三叩首禮。新郎再與內兄、內弟等依次見禮,或揖或安。晚輩們則給新婚夫婦叩首見禮。受禮者必掏出事先封好的紅封送給新人;新人亦將事先封好的紅封贈給晚輩們。
全部禮儀就像在男家廟見、拜三代時一樣。反正新郎、新婦是磕不完的頭,請不完的安。有些幽默的老北京人管這時的新婚夫婦叫做磕頭蟲兒。一天下來,弄得新婚夫婦筋疲力盡。
最後,擺上酒席,通常是男、女分桌對擺,一桌是新郎首座,由男眷奉陪。另一桌是新姑奶奶坐上座,由女眷奉陪。規模小的,也有擺一桌的,將兩位新人讓到上座,分男左女右而坐,由幾位女家長輩相陪。這種場麵自然要在菜饌上盡量豐盛些,令人有充實感,預示著新婚夫婦婚後豐衣足食,生活美滿。
飯後,活動安排不一。有的讓新郎與新婦一同到女家的主要親戚家回拜,有的由於主要親戚都已赴會,即不再造府回拜了。新郎飯後稱謝先行告退,隻留下新婦在娘家與父、母說說悄悄話兒。
女兒首次歸寧,必然要將初婚所見向父、母長輩們稟報一番,對這樁婚事是否滿意必要流露出來。如果公、婆待人寬厚,沒什麼脾氣,家道尚稱殷實,夫婿也通情達理,能體貼人,全家自然皆大歡喜。
假如女兒訴說,婆家禮法嚴,規矩大,花燭未盡就宣布了家法八章。公、婆脾氣大,夫婿身有隱疾、惡疾或染有惡癖、嗜好,如賭博、酗酒、抽大煙,與媒人所說大相徑庭,不免母女相對流淚。甚至鄰居聞聽後,也為之歎氣。
回門乃是傳統婚禮的尾聲。回門禮儀的結束標誌著全部婚禮禮成。但還有些未盡的餘音。例如:婚後9天、12天、18天,娘家必備食品看望女兒,謂之作單九或瞧九、作十二天、作雙九。
其中,以雙九最為隆重,算是正式的走親戚。俗雲單九不算走,雙九才算走。所謂“走”即走親之意,單九去了,雙九亦不可不去。
過了雙九,娘家人必接女兒歸寧,新郎亦陪同再拜,並同桌共飯,聚會一番。但當晚必須回來。因為新婚一月之內,新房是不能空起來的,新婚夫婦必須雙飛雙宿。
一般新婚一個月之後,姻親便可以自由往來了。新婦照例要回娘家住幾天,謂之住對月。通常在辦完喜事後,快到一個月時,娘家人就讓新婦的嫂子或弟婦到男家向其公婆請示歸寧的日數,公、婆自當慨允,或四日,或六日,個別路遠交通不便的當可延至八日。
這次新婦回娘家必要接受七姑八姨二大媽的邀請,前去做客,忙個不暇;再者,新婦在娘家留宿,按習俗姑爺不能與之同房。據說,這樣會使娘家家道敗落。所以,新郎不便再去嶽家。
等到新婦住滿日子的頭天,嶽家必請新婿吃酒,以表敬意。次日晚飯後,娘家人即將新婦送回。轉過天來,娘家人還要買些糕點、肉類食品再來看望女兒,少不得親家重新聚會一番,共同祝願小兩口新生活的開始。至此,男女兩家始才恢複了往日的平靜,辦喜事的餘音也逐漸在生活中消失。
[旁注]
禮法 禮儀法度。是指行禮的章法、程式。儒家製禮,希冀為萬世作法式,是要供在不同空間、時間中生活的人們使用的。因此,禮必須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包括行禮的時間、場所、人選,人物的服飾、站立的位置、使用的辭令、行進的路線、使用的禮器,以及行禮的順序等,這就是禮法。
牌位 又稱靈牌、靈位、神主、神位等,是指書寫逝者姓名、稱謂或書寫神仙、佛道、祖師、帝王的名號、封號、廟號等內容,以供人們祭奠的木牌。牌位大小形製無定例,一般用木板製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便於立於桌案之上。
家法 是指調整家族或者家庭內部成員人身以及財產關係的一種規範。但從規範層次即道德、宗教、法律、風俗、藝術等的綜合體意義上講,家法作為一種家族自治的規範,其產生與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於原始社會習慣規範,直到國家出現後才開始逐漸分離。
[閱讀鏈接]
喜慶蠟燭當中,有一種藏蠟,是較精致的工藝品,原係西藏喇嘛製造的產品。一般有四方形、圓形兩種,皆有雕刻的花紋圖案,常見的多是龍抱柱的形式,用於婚禮上的也有雙喜字圖案的。不過這種蠟多不能燃點,而是僅做裝飾,故又稱為樣蠟。有的送禮人不但要送蠟燭,而且還要送一對蠟扡,禮儀上的雅稱為蠟台。有時是一對童男女或一對古裝的侍者,手托一盤,內有金屬扡子,可插燭於其中,頗為藝術,稱為蠟奴。通常這種禮品都被擺在禮案上,成為拜堂、拜喜神、拜天地用的供器。
生日與祝壽的禮儀習俗
生日是人來到世上的紀念日,對本人具有特別的意義,因而慶賀生日頗為流行。而向別人祝壽,則成為社交活動的一項內容。
在我國為別人祝壽,即“上壽”的風氣開始很早。金文中就有多種寫法的壽字出現,可見商周時期已有了祝壽的活動。但當時祝壽並不是固定在出生紀念日。
據後來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9考證,封建帝王確定在生日舉行大型祝壽活動是始於唐代。729年8月,唐玄宗置酒宴招待群臣,慶祝自己的生日。宴會後,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率文武百官上表,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
此後,唐代皇帝不但在生日祝壽,而且除唐德宗外,都為生日取了專用的名稱。如唐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唐武宗生日叫“慶陽節”,唐宣宗生日叫“壽昌節”,唐昭宗生日叫“嘉會節”等等。
唐代自唐玄宗始,每逢皇帝生日都全國休假三日舉行慶祝活動,“朝野同歡”。在京城,群臣向皇帝祝壽,獻上甘露、醇酎和“萬歲壽酒”。各道節度使為博得皇帝歡心,則獻上大量珍物寶玩。京城以外的官吏百姓也要“作壽酒宴”,慶賀皇帝的生日。
據《宋史·禮誌》載,1012年11月,宰相王旦生日,宋真宗詔賜羊30頭、酒50壺、米麵各20斛,並允許擺宴、奏樂,大加慶賀。除宰相外,宋代親王及皇帝寵愛的高級官僚每逢生日,皇帝都賞賜禮物以示祝賀。
由於封建帝王的倡導,上行下效,各級官僚借送生日賀禮之機拉關係、交權貴,在宋代成為普遍的風氣。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載,在奸臣秦檜擅權時,“四方皆以其生日致饋。其後州郡監司率受此禮,極其僭侈”。以至於1156年,為煞僭侈之風,宋高宗還曾下詔,禁止在職官吏過生日收賀禮。但從各種文獻記載看,這道禁令並沒有起太大作用,其後送生日賀禮之風仍然盛行。
宋代除生日送財物外,還有生日獻詩詞的風氣。大文學家蘇軾《東坡全集》中就有多首祝賀生日的詩,如《表弟程德孺生日詩》等。
明清時期,還有以繪有壽星的畫軸作為生日賀禮的。不過,據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9載,當時風氣是“隻受文字,其畫卻回,但為禮數而已”。而且畫軸常常並不打開就退回,故而還出現了“無壽星畫者,但有它畫軸”,就用“紅繡囊緘之”以濫竽充數的現象。
《十駕齋養新錄》就記有這樣的事例。當時有一名叫王安禮的州官過生日,其屬吏依照禮節送上許多畫軸。王安禮忽然心血來潮,命令將所有的畫軸均啟封,展開掛在廳堂中,以顯示生日之隆重。但當他興高采烈地率領眾來賓參觀這些禮品時,才發現畫軸中有畫著佛像的,有繪著鬼神的,更有甚者圖上竟是兩隻貓,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祝壽一般是在生日當天,家屬及宗族、戚友都要行拜禮並頌念祝賀言詞,故又稱為“拜壽”。也有在前一天晚上就去賀壽的,稱為“預祝”。如有人在生日的第二天前往賀壽,則叫做“補祝”。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古代還盛行為已經去世的祖父母或父母在他們誕辰紀念日“稱觴祝壽”,叫做“冥壽”、“陰壽”或“冥慶”、“陰慶”。據清代廉吏範祖述《杭俗遺風》載,冥壽之禮,大體如同為生者做壽。凡在家中做冥壽,子孫要身穿彩服,設置壽堂,宗族及親友登堂拜祝。
冥壽禮品不得送對聯,可送壽屏、壽軸。送壽軸者,上書“仙山不老,佛國長存”等字樣,也有單寫一個“慶”字的。如送桃、糕、燭、麵之類,須加紙元寶十副、糖茶兩杯,而不送鞋襪。
家中冥慶不拜懺,酒席葷、素均可,以素席為多。如在寺院做陰壽,則必須拜懺,或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等,以圓滿之日為正日。更為隆重者,要拜水陸道場,由49個和尚拜懺七七四十九天。
事畢,陰壽者牌位可放入寺院中的根本堂,以承受香火。做冥壽表達了人們對已故先人的懷念。其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在古代,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周歲,家裏人和親屬都要給他慶祝,具有許多儀節,他自己對此卻是茫無所知。從小孩能夠行走之後,到16歲成年期為止,期間具有許多禮俗的事。
孩子長到大約兩三歲時,母親因為懷有了小的弟妹,就要把大孩子吃乳的習慣戒掉。小孩自己當然不願斷乳,時常抓著母親乳頭。
母親沒有法子,隻得暗地用薑汁塗抹乳部,小孩吃著覺有辣味未免痛哭流涕,經過數次試驗,也就放棄吃乳的習慣了。
斷乳顯然是孩子生活的一個階段。斷乳前期母子關係十分密切,不論吃睡玩遊,終日都緊跟著母親,母親工作時,也把孩子負在背上。
孩子斷乳之後,飲食就不必依賴母親身上供給了,母子關係漸漸放鬆,又因和同輩小孩遊玩發生興趣之故,常和母親間隔。這麼一來,孩子就能漸漸不依賴母親而生活了。
小孩母親回到她的娘家時,或她姊妹家時,就把幼兒帶去。因此小孩又認識了族外的戚屬,戚屬也使他的社交範圍又擴大了一層。如果幼兒是長子,他第一次到外祖母家時還有特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