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滿——人生禮俗5(2 / 2)

送葬時挽柩的人還要唱挽歌。最早的挽歌見於《左傳·哀公十一年》:“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虞殯》就是送葬歌曲。後來挽歌逐漸流行,如《晉書·禮誌》所說:“漢魏故事,大喪及大臣之喪,執紼者挽歌。”

挽歌通常用固定的詞曲,也可以臨時編創詞句。如《北史》盧思道傳載:“文宣王崩,當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擇其善者而用之。”後代的挽聯也是從挽歌演變而來的。

到了元代,出殯的儀節又有發展。據《馬可·波羅行紀》對杭州喪儀的描述,送葬隊伍中還有鼓樂隊,一路上吹吹打打,僧侶們則高聲念誦經文。到達葬地後,將許多紙紮的男女仆人、馬、駱駝,金線織成的綢緞及金銀貨幣投入火中。當這一批東西焚化完後,鼓樂齊奏,喧嘩嘈雜,經久不息。

我國古代用棺材土葬是最主要的葬式。為了較好地保存屍體,貴族死後的棺木大多有棺與槨兩部分。棺指內棺;槨指外棺,是套在內棺之外用來保護內棺的。槨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連孔子的兒子孔鯉死後也是“有棺而無槨”。而周代天子和諸侯的棺槨則可達三四層。

土葬是我國中原地區占主導地位的葬式。此外,還有火葬、水葬、風葬、塔葬、天葬、野葬、掛葬、懸棺葬、金壇葬、床下葬等等多種葬式。各種葬式分別實行於不同地區,用於不同情況的死者。如天葬主要流行於藏族、蒙古族地區,水葬多用於夭折的小孩和患傳染病而死的貧民,塔葬則是藏族大活佛的葬式。

[旁注]

《晉書》 “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齡等21人合著。編寫時間晚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書》、《宋書》等。記載的曆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劉裕420年廢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

劉向 (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作品。全書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其中最為著名的篇章有《鯀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塞翁失馬》等。

《北史》 是彙合並刪節記載北朝曆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撰寫“二史”的方法是對“八書”進行“抄錄”和“連綴”,並“鳩聚遺逸,以廣異聞”,“除其冗長,捃其菁華”。

[閱讀鏈接]

天葬,又稱為鳥葬或空葬,是藏族的一種古老風俗,也是最普遍的葬法。天葬台是佛教密宗大師所首創。西藏著名的天葬台之一止貢寺天葬台,就是止貢噶舉派的相師仁飲貝所開辟的。

相傳仁欽貝在禪定中發現止貢山是位魔女身,東山似觀世音菩薩,南山如毗盧遮那佛,西山如金剛佛,北山如妙音女神,四麵山峰的周圍有8個林子,如同印度的八大屍林,居住著8個神祗、食肉羅剃、骷髏鬼等,在林子之間遊來逛去,神出鬼沒。他還看到8個林子間發出極強的光芒,在這片光亮中,他發現有一塊五彩繽紛的聖石豎在那裏,上麵以天然花紋寫著六字真經,如能在此天葬,圓寂後就可由觀音菩薩引入天界。仁欽貝圓寂前宣布了他的發現,並在止貢寺附近建天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