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規範——日常禮俗2(2 / 3)

姓亦稱姓氏,但在先秦時期姓與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是與生俱來的,穩定不變,而氏則是有變化的。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氏則為由姓衍生的分支。

周代的姓和氏是當時盛行的封建宗法製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套嚴密的規定。姓在周代主要的作用是用來區別婚姻的。古人早已認識到近親通婚不利於後代的健康,故周代已規定同姓之間不許通婚。

為了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可否嫁娶,女子都要稱姓。盡管貴族女子在婚前婚後、生前死後,有種種不同稱呼的方法,但無論怎麼稱呼,都要帶上姓。如一個薑姓女子,出生於齊國公族,一般叫“齊薑”;若嫁給魯國國君,則可稱“魯薑”。魯桓公的妻子即姓薑,去世後諡號為“文”,故又稱“文薑”。

氏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別貴賤,故隻有貴族男子才有氏,通常隻稱氏而不稱姓。氏的來源比較複雜,一般情況,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陳氏、宋氏。諸侯子孫的氏有具體規定,諸侯之子稱公子,公隨著氏族貴族的日趨瓦解發生混亂,至秦漢時期姓與氏就不再區別,合而為一了。

這裏需說明的是,先秦時期隻有貴族才有姓氏,不僅奴隸無資格立姓,就是一般平民也有名無姓。所以先秦的“百姓”,是指貴族而言。秦漢之後,每人都有了一個姓,因為普通人數量大,所以才逐步把下層人稱為平民百姓。

古人按禮儀是“幼名冠字”,即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舉行冠禮及女子舉行笄禮時取字。字往往是對名加以解釋或補充,與名相表裏,故又叫表字。

字與名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製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衡”與“平”同義。有意義相輔的,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有意義相反的,如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頫”與“昂”反義。

另外字與名的關係,還有概括經義,使典用事等多種情況。但是,古代隻有貴族或士族才有表字,一般平民是沒有字的。如西漢初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中,除了張良等少數六國貴族的後代外,大部分出身平民,所以如陳平、韓信、樊噲等都是有名無字。

古人在什麼情形下稱名,在什麼情況下稱字,是有一定原則的,不能不分場合、不辨對象隨意亂用。一般說來,名是由父親或長親起的,是供尊長叫的;而字是為了“敬名”由來賓取的,是給別人叫的。因此,隻有尊者對卑者、長輩對晚輩才可以稱名。如《論語·先進》載,孔子對弟子冉求即直呼其名:“求,爾何如?”朋友及平輩之間則互相稱字,以表親近和恭敬。

尊長對於卑幼者,為自表謙虛也常稱對方的字;在先秦及封建社會早期卑幼者也可對尊長稱字。因此字的運用較為廣泛。如三國時期的劉備常被稱為劉玄德,諸葛亮被稱為諸葛孔明,關羽被稱為關雲長,張飛被稱為張翼德,趙雲被稱為趙子龍,就都是稱字以示尊敬。

由於稱字有表恭敬的意思,所以自稱時不論對方是尊長、平輩或卑幼者,均隻能稱名而不能自稱字。當然也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本名犯了皇帝的忌諱,不得已也可自稱字。

如《隋書·文學傳》載,王貞字孝逸,在寫給齊王的書啟中說“孝逸生於戰爭之季”。這裏王貞自稱字“孝逸”,是因為其名“貞”犯了隋文帝祖父楊禎的諱,不得已而以字代名。

再如《新唐書·劉知幾傳》載:“劉子玄名知幾,以玄宗諱嫌,故以字行。”這是說劉知幾的“幾”字與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諧音,犯了皇帝諱,不得已以字“子玄”行世,自稱時也稱字。

這種因避諱而“以字行”的情況,實質上是把“字”當作“名”來用,並非妄自尊大,所以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而不被視為非禮。

除了名、字外,古代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雅士往往還以居處、境況、誌趣等為自己取號。如晉代的道士葛洪自號“抱樸子”,詩人陶潛自號“五柳先生”;唐代的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宋代的史學家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書法家米芾自號“海嶽外史”;明代的畫家朱耷自號“八大山人”;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自號“南嶽賣薑翁”等。

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因號是本人取的,表達了一定的思想情趣,故對人稱號也是尊敬的表示,以至於古代一些受人尊敬的文豪,其別號比名字更為響亮。如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人們多尊稱為蘇東坡;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自號“放翁”,人們習慣稱其為陸放翁。

封建帝王還有尊號、諡號和廟號。尊號是生前被奉上的,如唐代群臣曾經六次給唐玄宗上尊號,其中之一是開元聖文神武皇帝。諡號是死後加上的稱號,如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如漢高祖、唐太宗、明太祖、清世宗等。對於封建時代的皇帝,絕對不許直呼其名,而隻能稱其尊號、諡號和廟號。

唐代以前,對於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代習慣稱劉徹為漢武帝。漢武帝之後,曆代皇帝還有年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同一個皇帝也可以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唐代之後則改稱廟號,如唐代李隆基通常稱唐玄宗。

明清兩代,一個皇帝隻有一個年號,因此可以用年號來稱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檢可稱為崇禎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可稱為康熙皇帝。

皇後、諸王、公主、高官顯貴,以及建立特殊功勳或受到皇帝垂青的人,死後也賜有諡號。如宋代嶽飛去世後被賜諡號為“武穆王”,人稱嶽武穆,是表示對這位愛國將領的尊敬。還有一種私諡,是著名學者名流死後,由其親友、門徒所加的諡號。如北宋理學家張載去世後,其門人加諡為“明誠夫子”,並以諡號相稱,也是表示對先師的尊重。

為了表示對人的格外尊重,有時連字、號也不稱,而是以地望和官職來稱呼。稱地望就是以出生地、住地或任職所在地稱人。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為河東人,被稱為柳河東;因其做過柳州刺史,又被稱為柳柳州。再如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因籍貫為撫州臨川被稱作王臨川。

以官職稱人則更為常見,如東漢曾經任伏波將軍的馬援被稱為馬伏波;曾任定遠侯的班超被稱為班定遠。唐代的大詩人杜甫也因曾擔任工部員外郎和左拾遺,而常被稱為杜工部、杜拾遺。以地望稱人到現代已不再盛行,但以官職稱人卻一直流行至今。

古代在人際交往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重,凡提到自己時用謙稱,稱呼對方時則用敬稱。由於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及表示尊敬的對象不同,謙稱與敬稱的用詞也就有所不同。

古代帝王或諸侯謙稱自己為寡人、孤家、不穀。“寡”與“孤”同義,都有表示自己缺少德行的意思。寡、孤本為貶義,但由於被帝王專用,後來“稱孤道寡”反倒成了“稱帝稱王”的同義語。不穀是不善的意思,主要為先秦時期的國君用於謙稱,秦以後廢而不用。

官吏一般自稱謙詞用臣、下官、末官、卑職等。臣是麵對國君時官員表示謙卑的自稱;下官、末官、卑職都是謙稱自己職位低微。

文人雅士自謙習慣用小生、晚生、晚學、後學、末學等,以示自己是新學後進之輩,學識尚很淺陋;也常用不才、不佞、不肖、鄙人等詞,謙指自己沒有才能和見識。

在尊貴者麵前,謙稱多用在下,這是因為古代坐席尊者在上,位卑者居於下席。麵對長輩,除謙稱晚輩外,年幼者還常自稱小子。老年人自謙時,常稱老朽、老鄙、老夫、老拙,表示自己年老愚笨,已衰朽無用。而婦女則以小奴、下妾等詞自謙。

謙稱的運用,是通過貶低自己而抬高對方的身份,實際表達的是對對方的尊敬,也顯示出一種修養和禮貌。

敬稱的詞語也很多,均帶有尊重、敬仰的意義。對古代最高統治者,常尊稱為天子、皇上、主上、聖上、聖主、萬歲。“天子”據《白虎通義》所說,是古代認為帝王之父為天,其母為地,是上天所生,“故謂之天子”。“皇”詞義為大,“聖”指智慧超群,“上”有至高無上之意,這些詞都顯示了皇帝的特殊地位。“萬歲”在先秦時期是臣下對王侯貴族通用的祝語,秦漢之後專用於祝福皇帝,後來便也尊稱皇帝為萬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