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規範——日常禮俗2(3 / 3)

此外,皇帝還被敬稱為“陛下”。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載:

秦漢以來,於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將軍言麾下,使者言節下、轂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通類相與言足下。

陛的本義是宮殿的台階,陛下原指皇帝設在台階下以防不測的近臣。以陛下作為對皇帝的尊稱,東漢蔡邕《獨斷》卷上解釋為:

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告之,因卑達尊之義也。

名為對陛下近臣言,實際上是直接對皇帝說,故陛下便成了皇帝的代稱。

殿下、麾下、節下、轂下、閣下的含義與陛下相同,都是由於不敢直稱對方,故通過侍從轉呼以示尊重,從而轉化而成的敬稱。

其中“殿”指殿堂,起初天子、諸侯、皇太後、皇後、親王等均可尊稱殿下,唐代之後才主要用於皇太子與皇後。“麾”是指揮軍隊的旗幟,故尊稱將軍為麾下。“節”指使者所持的符節;“轂”本為車輪中心的圓木,用作車輪的代稱。使者奉命出使必持節乘車,故可尊稱其為節下或轂下。另外,奉皇帝之命出使的官員還被尊稱為天使。“閣”比殿小,古代郡太守按照規定有資格比照三公開閣治事,故尊稱閣下。但這一敬稱使用較寬泛,不僅用於尊長,平輩亦可使用。唐代之後,對州郡的長官則多尊稱府主、府公、府台等。

至於“足下”一詞,據說源於介之推的故事。介之推是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後輔助晉公子重耳,曆盡流亡的艱辛。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終於回國即位,對隨他流亡者論功封賞時,介之推不求賞祿而攜母隱居於綿上山中。晉文公自感有愧,又搜尋不到介之推,便下令放火焚山,想迫使他出山。

誰知介之推竟抱著一棵樹被燒死了。晉文公悲歎不已,令人伐倒那棵樹,製成木屐。此後,晉文公經常低頭看著腳上的屐,哀歎道:“悲乎足下。”由於晉文公以“足下”指代介之推,且懷著深深的敬意,後來“足下”便成了一種敬稱。

古代對老人除稱為老伯、老叔,還可尊稱為老丈、丈人,其義取於持杖。《淮南子·道應訓》漢高誘注說:“老而丈於人,故稱丈人。”丈與杖通,丈人猶言杖人,即持杖之人。有資格在人前持杖必為老人,故丈人泛指老年長輩和尊者。至於丈人指嶽父,是在唐代以後才成為專名。

對於德高望重,特別是學問精深的男子可敬稱為夫子。春秋時期凡大夫以上的官員可稱夫子,其“夫”即指大夫,“子”是對男子的尊稱。

比如孔子當過魯國司寇,也是大夫,所以被其弟子等人稱為夫子。後來,孔子被尊奉為萬世師表,所以夫子成了對孔子的尊稱。孔子是教育家,從而引申為對老師或可奉以為師的男子也稱夫子,如齊宣王就敬稱孟子為夫子。對師長、老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還敬稱為先生。這種用法流傳至今。

現代社會,  “先生”成了對一切成年男子都適用的社交禮貌稱謂。對已婚婦女多尊稱為夫人、太太;未婚女子常通稱為小姐。對於平輩友人則以尊兄、仁弟相稱。就是晚輩小兒,古人也習慣尊稱為公子和小郎君。

以上是當麵對話及書信往來的直接稱謂,另外在交談中提及雙方親屬時,也要分別用謙稱和敬稱。談到自己一方親屬時用謙稱,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等。

家、舍帶有普通、平常的含義,可表謙遜。提妻子謙稱賤內、賤荊、寒荊,談兒子多稱賤息、犬子,自貶示謙的意味更濃。提及對方親屬時,則多冠以令、尊、賢等讚美的字眼。如稱對方祖父為尊祖,父親為令尊,母親為令堂,兄弟為賢兄、賢弟,妻為令妻,子為賢郎,婿為貴婿等。謙稱、敬稱用詞還有很多,不再列舉。

總之,恭敬即為禮,謙稱與敬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均表達了對別人的尊重。這種稱謂中顯示的禮貌時時處處都會碰到,人人都難以回避,因而是日常禮俗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古代對於當代帝王及尊顯者的名字,必須采取方法予以避諱。原來為整個社會共同使用的某個漢字,一旦被當代皇帝用為名字,就為其所壟斷,臣民再不許使用,這種做法叫做“國諱”或“公諱”。違反了這一條而直呼皇帝名或仍用皇帝避諱的字,就是“犯上”、“大不敬”,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如1777年,江西舉人王錫侯撰成《字貫》60卷,因凡例中寫有清康熙、雍正及乾隆的廟諱和名諱,被仇人告發,處以大逆罪。而且江西巡撫海成等官員也因不能查出叛逆,而被牽連從重治罪。

另有“家諱”,即子孫不能稱呼父祖的名字,這也是尊祖敬宗的體現。在社會活動中,與別人交談也不能觸犯對方的家諱,否則將被視為非禮。

東晉時的桓玄初任太子洗馬時,王大前來祝賀,便設宴款待。王嫌酒冷頻頻呼喚使者取“溫酒”來。因為桓玄的父親名溫,為避父諱,家中不許提到“溫”字。 而來客呼喊的“溫酒”中就含著個相同的“溫”字,便觸犯了其家諱。這樣,不但使者怕家主責怪不敢去取“溫酒”;就是桓玄一再聽到來客呼叫“溫”字,亦心中不快,但又不便發怒,以至於當場便哭了起來。

由於避諱,古代禮俗講究“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這就是說,進入一國境界先要詢問禁忌,進入一個城內先要了解風俗,進入一家之門亦要先弄清其家諱,隻有這樣才能避免犯諱而失禮。

[旁注]

諡號 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去之後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比如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發有大功於周室,去世後獲諡“文”和“武”。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

地動儀 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關羽 (?~220年),三國時蜀漢名將,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去世後,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

李白 (701年~762年),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下來的有900多首,主要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

理學 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嘉祐治平年間形成了王安石新學、司馬光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兄弟的洛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

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閱讀鏈接]

《白虎通義》是東漢史學家班固等人根據79年經學辯論的結果撰集而成,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又稱《白虎通》。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家製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麵。其中有很多禮儀方麵的內容,比“娶必成冠,嫁必及笄”,敘述了古代成人禮的劃分,說明了成人禮的重要意義,精簡而深刻。

《白虎通義》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對宋明理學的人性論產生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