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2(1 / 3)

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2

對土地崇拜的祭地活動

土地是繁衍我們生命的精魂,萬物滋生的源泉,人們對於土地的頂禮膜拜從未間斷,從遠古時期就已經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

在我國的古文獻中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裏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地神,稱為“地圻”,又作“地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禮記·王製》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的說法。

另外,陰陽家認為,地中央曰昆侖,統轄四方大九州島;神州是九州島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島,即我國的九州島。

周代祭祀土地的祭日,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水澤,即以水環繞,方丘,指方形祭壇,古人認為地屬陰而靜,本為方形。水澤、方丘,象征四海環繞大地。

祭地禮儀與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瘞埋,即祭後挖坎穴將犧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犧牲取黝黑之色,用玉為黃琮,黃色象征土,琮為方形象地。為了祭祀地神,求得保佑與恩賜,人們修建各種場所供奉、祭祀地神。

祭地禮儀還有四望山川,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為祭,遠望而祭之,則名曰“望”。此外,還有祭祀土神、穀神、社稷等習俗。

後來,根據“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以及由此產生的自然崇拜,被統治者接受並加以改造,其中充分融合儒家“敬天法祖”的思想,形成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祭祀特定神祇的官方祀典。並為曆代王朝所遵從,成為帝製時代最重要的典章製度之一。

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樹林空地中的天然土丘上進行,後來發展為夯土築台。台是最早出現的建築形式,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此類建築多用夯土築成。漢代以後,台出現兩種變體,一是祭祀自然神的專用建築,叫作祭壇。二是建築物的基礎部分,叫作台基。

我國古代典籍對遠古的祭祀活動無確切記載,《周禮》中的“夏至日祭地祇於澤中方丘”成為曆代地壇規製和祀典的理論基礎。在漢武帝時,根據《周禮》中的描述在汾河彙入黃河處建立了一座後土祠。

西漢末年又按陰陽方位在都城長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壇。自此祭地之壇成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築項目,由於曆代對儒家經典解釋不同,有時將天和地合在一起祭祀,有時分開祭祀。

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建中都城,在通玄門外建北郊方丘,是北京最早的祭地之壇。到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圜丘於鍾山之陽、方丘於鍾山之陰,實行天地分祀。有一年,朱元璋在祭祀前齋戒時風雨交加,他疑惑蒼天有所不悅,苦思冥想之後,感覺敬天地如敬父母,沒有分開祭祀之理,於是改為合祀了。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鑒於北方諸藩王擁兵自重,危及朝廷,建文帝決定削藩。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奪取皇位,年號永樂。朱棣奪取皇位後改北平為北京,遷都北京。這是明代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史稱“永樂遷都”。

明成祖營建北京城時,以南京為藍本,在京城正陽門外建天地壇、紫禁城右側建社稷壇、天地壇以西建山川壇,1421年又親自祭奠:

正月甲子朔,上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城,是日早躬詣太廟,奉安五廟太皇太後神主。命皇太子詣天地壇奉安昊天上帝、後土皇地祇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奉安太社太稷神主。

昊天上帝和皇地祇神位從此在北京紮下根來。

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病死。武宗無子,其堂弟,15歲的朱厚熜以藩王繼承皇位,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嘉靖皇帝繼位之初就圍繞著如何確定其生父的尊號展開一係列激烈爭論,並由此引發禮製變革。

1530年二月,嘉靖皇帝以天地合祀不合古製為由,集群臣596人議郊祀典禮。有82人主張分祀;84人主張分祀而又以為既成之法不可輕改,時機尚不適宜;26人主張分祀而以山川壇為方丘;206人主張合祀而不以分祀為非;還有198人不置可否。

世宗“自為說,以示禮部”,將南郊的天地壇改為圜丘專以祭天,在北郊擇地另建方澤專以祭地,並在東郊建朝日壇、西郊建夕月壇。這也是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稱“更定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