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2(2 / 3)

1530年5月,四郊壇興工。十一月定北郊之壇名為地壇,此後方澤、地壇兩名並存,祝文稱方澤,公務稱地壇。1531年的4月,方澤壇工成。壇正中鋪縱橫各六條黃琉璃磚道,皇祇室以及方澤壇圍牆覆綠琉璃瓦。

清初沿襲明朝地壇舊製,連同地壇以及各建築的名稱都未改動。至1749年,地壇因年久損毀嚴重,為此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改建。乾隆認為皇祇室綠瓦和方澤壇麵黃琉璃麵磚“於義無取”,於是依據《周禮》和《考工記》等經典,將皇祇室以及方澤壇圍牆綠琉璃瓦頂改為黃瓦、方澤壇麵黃琉璃磚改為白色石塊。

這次改建十分成功,使兩座主體建築的禮製意義更加明確。改建工程至乾隆十七年,也就是1752年的時候竣工,所形成的形製被後世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改建後的地壇占地麵積43萬平方米,布局以北向為上,由兩重正方形壇牆環繞,分成內、外壇。內壇牆四麵辟門,外壇牆僅西麵辟門。外壇門至安定門外大街之間是一條壇街,街西端有三間四柱七樓木牌樓一座,是進入地壇的前導和標誌。

內壇中軸線略偏於東部。主要建築有三組,方澤壇和皇祇室在中軸線上,方澤壇西側有神庫和宰牲亭,西北有齋宮、鍾樓、神馬圈等附屬建築。地壇建築的內簷枋心彩畫為雙鳳和璽彩畫。建築周圍植滿柏樹,烘托出莊嚴肅穆的氣氛。

方澤壇是地壇的主體建築,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禮儀之所,俗稱拜台。平麵為正方形,以水渠環繞象征“澤中方丘”,正方形平麵象征“天圓地方”。座北南朝的布局和按六八陰數鋪成的墁石象征“地為陰”,黃琉璃磚象征“地謂之黃”。

皇祇室位於方澤壇南側,北向五開間。有圍牆,北向一門,圍牆和門樓覆黃琉璃瓦。殿內供奉皇地祇神位。殿內彩畫是清乾隆原貌,為雙鳳和璽彩畫。

整個明清兩朝,曆代皇帝多次修建祭地聖壇,皇帝在每年夏至率領皇室貴族和文武百官前往舉行祭地大典,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各種祭祀地神的活動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祭地禮儀。

整個祭地儀式分為九個儀程,即迎神、奠玉帛、進組、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和望瘞等。在進行儀程中演奏不同的樂章。跳文、武“八佾”舞,是一種由64人組成的古代天子專用的舞蹈。清乾隆皇帝曾額定地壇設文、武、樂舞生480人,執事生90人,可見當時樂舞隊伍之龐大。

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曆時兩小時之久。

如此大的活動量對帝王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所以皇帝到年邁體衰時,一般不會親自致祭,而派遣親王或皇子代為行禮。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親到地壇致祭26次,而後21年則全部由親王、皇子代祭。

祭地現場的紀律要求極為嚴格,皇帝諭旨,令陪祭官員,必須虔誠整肅,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咳嗽吐痰,不許走動喧嘩,不許閑人偷覷,不許紊亂次序。否則,無論何人,一律嚴懲。

據史料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內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親王代行祭告禮。由於成親王向列聖配位行“終獻”禮時,亂了先東後西之次序,事後被革職,退居宅邸閉門思過,並罰扣半俸10年,照郡王俸祿。此例可見君王對祭地禮儀之嚴肅認真。

祭祀結束後,按製度規定要向有關官員分賜食肉,叫“頒胙”。祭前,由太常寺負責登記造冊,並發給胙單,至各衙門。

祭畢,各衙門持單各自到祭所領取。據記載宗人府、內閣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樂部、京畿各7斤,太常寺蠻儀衛、詹事府、順天府、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國子監、太醫院、欽天監、中書科各4斤。

明清帝王承襲《周禮》之製,每逢陰曆“夏至”淩晨,皇帝親詣此台條招“皇地抵”、“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曰“大祀方澤”。

每逢國有大事,如皇上登極、大婚、冊封帝後、大戰獲勝、宮廷壇廟以及殿宇修繕的開工竣工等,皇帝派親王到此代行“祭告”禮,禮儀比“大祀”稍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