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3(1 / 3)

感天謝地——天地大海祭典3

內容形式多樣的祭海活動

傳說,在觀音菩薩派默娘下凡降妖除魔、造福百姓的時候,告訴了默娘一個期限,說:“二八為期,去吧!”

於是默娘下凡投胎到福建有一家姓林的名門望族,她的父親林孚曾經是福建的總管。默娘努力修習法術,想更多地幫助村民,但是一轉眼默娘便16歲了。這時,默娘想起了觀音向她說的話,她在凡間逗留的期限,即“二八”。在古代,二八就是16的意思。

這時,觀音給她的期限已到,她十分苦惱。島上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等著她去做,鄉親們離不開她,後來有一位法號叫玄通的道士為她指點迷津:“二八為期,可做二解,一解為十六,二解即把二八拆開來念,不就是二十八嗎?”

默娘於是便安心地留下來,繼續為鄉親們除惡驅邪,直到她28歲的重陽節,告別了親人,羽化升天。

因為林默救世濟人,澤被一方,所以一直都被朝廷賜封,沿海居住,並以捕魚為生的人們尊其為海神,立廟祭祀,民間尊稱林默為媽祖。後因靈異非常,屢顯靈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天上聖母,廟宇遍及沿海各地。

媽祖信仰從產生以來,經曆了1000多年,起初作為民間信仰,後來成為道教信仰,最後成為曆朝曆代國家祭祀的對象,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信仰所不曾有過的。

曆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地域也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由此而產生的媽祖崇拜或又稱天後崇拜是海神祭祀活動中最為著名的。媽祖是福建地區的海神傳說,相傳媽祖歿後又多顯靈跡,常常穿著紅衣服,往來於海上,在風濤中救護船隻,所以“裏人虔祀之”。

提到海神媽祖的顯聖,始於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賜順濟廟額。”其後,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饑”,“以神助火焚強寇”。

從1156年起至清朝,曆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媽祖,清朝鹹豐給予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讚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

後來,同治皇帝在1872年時再次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號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全部字後再加上‘嘉佑’二字。”封號由最初的兩個字累至64字,同時還下令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所屬的宗教為道教。

台灣的媽祖信仰也十分普遍,台灣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台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福建、台灣、廣東及東南亞的林氏宗親都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後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

媽祖作為一個古代民間的神祗,能夠被不同階層的人認可、讚揚和崇敬,是因為在媽祖身上聚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媽祖她作為一個民間的漁家女,善良正直,見義勇為,扶貧濟困,解救危難,造福民眾,保護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種種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以才會深受百姓的崇敬。

由於媽祖不可撼動的海神形象,凡是出海的人幾乎都會祭祀媽祖,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關於媽祖的祭祀習俗。

媽祖的祭祀儀式分為家庭祭祀和宮廟祭祀兩種。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媽”崇拜、對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掛媽祖像等。宮廟祭祀則包括日常祭祀和廟會祭祀,其中廟會祭祀時舉行祭祀大典。

媽祖祭祀活動有獨特的方式與內容,但凡有奉祀媽祖的宮廟,其祭祀活動方式與內容也大致相同,其中尤以莆田湄洲祖廟最為典型。

人們祭祀媽祖的信仰活動一般有三大類:一是大醮,二是清醮,三是出遊,還有“回娘家”和“分神”。大醮即是大慶典的紀念活動,如祖廟落成,開光,千年祭等。此時祖廟內必須演奏五鑼鼓,放銃炮,演木偶戲,奏八樂鼓吹,上演莆仙戲。

演戲時規定必須先跳加官、演八仙、狀元遊街,以後才正式開演節目。祖廟內還清經師、和尚各九人做道場法事,而經師和尚還得配備自己的吹鼓手演奏。總之,整個慶典活動規模較大,形式隆重。

清醮即常年的紀念活動。主要的活動有農曆三月廿三媽祖生日,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紀念,這是俗定常規的春秋二祭活動。此外,還有媽祖元宵和農曆八月十五慶賀中軍生日。但因中軍是媽祖屬下,所以慶賀隻在中軍殿內舉行。

媽祖元宵的正日在元月初十。這個節日主要是人們敬請媽祖慶賞元宵。由於湄洲除祖廟外,全境還有15座媽祖宮奉祀媽祖,所以慶賞元宵的活動,是從正月初八日始至十八日止。各宮媽祖神像先後抬來祖廟上香。

各媽祖宮隨從的儀仗隊有大旗、大燈、大吹鼓,還有放銃炮,由各宮福首主持進香。祖廟請道士做醮,供品由平時祈求、許願的信徒提供答謝祭祀,還演奏鼓吹八樂等。按慣例,元宵活動先由山尾宮抬媽祖神像到祖廟慶元宵,然後出巡慶賀元宵,有“擺棕轎”、“耍刀轎”等,場麵壯觀和熱鬧非凡的文娛表演以及媽祖出宮、回宮活動。

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紀念日,人們俗呼為“媽祖生”的慶典最為熱鬧,其隆重程度甚至超過春節。該日由各中正福首一人總籌其事,各宮頭人各負執事之責。慶駕活動自從三月初五開始到廿三止,廿三正日,祖廟正式舉行慶賀,在自廿二晚間開始,先鳴放銃炮,後做醮,照例奏鼓吹八樂、演戲。

廟內供品有五牲、五湯、什錦。五牲,即全豬、全羊、雞、鵝、海味。五湯,是用桂元幹、芡實、蓮子、紅棗、柿餅五種果實做麵湯點。什錦,是用白豆著色,排出十種花樣及文字,分別放在十個小碗內,是幹品。此外,還有燒金、“表禮”。

農曆九月初九的媽祖升天紀念活動,因為是忌日,紀念活動的特點是戒葷,供品不備五牲,一律用素食,祖廟內行三齋六戒,從九月初六至初九演戲。

據湄洲祖廟載,對於天上聖母三月廿三壽誕春祭及九月初九祖廟聖母秋祭,都有一套嚴格規定的供品數額,春祭開祚發賞也都有定規。

出遊這是湄洲全境祈求媽祖平安的一種活動儀式,目的是請媽祖巡遊全境,掃蕩妖氛,庇護全境黎民平安順意。這種出遊,不一定每年都舉行,出遊的日子也不是固定的。

每年家史二月初一日,即湄洲島習俗的“頭牙”。這個規矩不同於莆田其他地方二月初二“頭牙”的習俗。人們在媽祖神像前問卜祈安,如“卜杯”同意,則在祖廟做祈安法事,演戲等。如“卜杯”不同意,便決定出遊。此時,全鄉耆老集中祖廟決定出遊負責人,再“卜杯”確定出遊的月份,然後擇日師推算出遊具體日期。

出遊的那一天,湄洲全境15宮的媽祖同祖廟的媽祖全部抬出去巡遊並規定到下山宮駐駕1天。諸宮媽祖東西兩行排列,祖廟媽祖則排在東邊首席。

出遊後,“卜杯”決定媽祖回駕祖廟的時辰。媽祖聖駕回鑾,先是五駕、中軍,繼為祖廟媽祖,後為各宮媽祖相隨。下山宮的媽祖排在最後,因為它是媽祖駐駕時的宮廟主人。

分神是外地媽祖執事人員到湄洲祖廟請香儀式,故稱“分神”或叫“分靈”。通常是外地媽祖廟有慶賀活動或節日時,虔誠的信徒便不論遠近,專程來到湄洲祖廟,敬請媽祖駕臨該地媽祖宮觀賞,賜福。

事後,“香火”即留該處,不再送回。以後如有活動,仍然舉行一次請香儀式。在天後媽祖的官祭儀式中,赤灣天後宮的“辭沙”祭祀習俗格外特別。

辭沙儀式可以追溯到1464年的明代,從明代開始,凡在赤灣過往的漁民或出使各國的官員都要停船靠岸,到天後廟進香,以大禮祈神保佑,以求出海平安順利。在翰林院學士廣州府事黃諫的《新建赤灣天妃廟後殿記》中記載:

凡使外國者,具太牢祭於海岸沙上,故謂‘辭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實之,祭畢沉於海。

過去人們在出海前,會用“太牢”祭祀媽祖,祭祀的時候,人們會將牛、羊和豬這三種牲畜去肉留皮,用草填實,擺祭於海邊的沙灘上。祭祀完畢,將三牲沉於海中,而這整個祭祀的儀式便稱為“辭沙“。

後來,“辭沙”成為了從赤灣出海者起航前一種固有隆重儀式的名詞。從天後誕辰的半個月前開始,各地的信眾就會從各地趕來,海灣內萬船雲集,宮內外張燈結彩,沙灘上舞龍舞獅,熱鬧非凡。據《香港掌故》中記載:

由於赤灣天後古廟宏偉,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後誕,香港九龍水陸居民都前往赤灣天後廟去賀誕。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人媽祖誕辰,來沙灘上舉行“辭沙”祭祀的信眾數不勝數,“辭沙”祭祀大典是赤灣天後宮獨有的。“辭沙”前,做生意的人會事先在天後宮周圍搭起商鋪,銷售香燭和食品。主持人則會將各紳士的捐贈登記、造冊並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