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3(1 / 3)

廣泛傳承——選址造物3

明代燕雀湖邊的皇宮

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了天下後,接受軍師劉伯溫等人“築高牆,廣積糧,稱大王”的建議,打算建都稱王。朱元璋在與群雄爭霸時,曾選擇金陵作為根據地。

金陵地形險要,北有長江天塹,自古為形勝之地。“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三國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及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都曾以此地為都城。1356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後,改稱應天府。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然而,此時朱元璋並不滿意應天,所以沒有正式將應天確立為國都,其原因有三:一是曆史上以應天為國都的朝代都氣數很短;二是應天偏於東南,不便於控製全國;三是應天位於江左,其城防有隱患,作為國都不是十分理想。

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後,有人建議定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視,親自前往汴梁進行實地考察。他認為汴梁雖然位置適中,但是無險可守,四麵受敵,地形顯然還不如南京。不過,朱元璋考慮到汴梁是宋王朝的舊都,當時西北未定,需要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於是采取兩京之製,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南京的名稱便從這個時候開始使用。

1369年8月,朱元璋平定陝西,定都之議再起,主要的候選地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幾地。大臣們的意見不一,各自引古論今,提出討論,“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裏適均,汴梁亦宋之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

朱元璋見眾臣意見難以統一,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提出以臨濠為中都的想法,稱在臨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義也”。於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製在臨濠營建中都。就這樣,在明王朝建國之初就形成了南京應天、北京汴梁和中都臨濠並存的情況。

1375年4月,朱元璋巡視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改變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時修建中都已經有6年,宮殿頗具規模。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詔,以南京為京師。

關於這個轉折,還有一個傳說:  朱元璋很想把都城建在家鄉,但朱元璋又怕那幫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說他藏有私心,於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辦法。

這一天,朱元璋在中都宴請眾臣,並商議建都之事。席間,朱元璋說:“昨日我在夢中,向佛祖請教建都之事,佛祖說:站在此處鳳凰山頂,向南開弓放箭,一箭之地便是龍虎之地,可建都。”

於是,朱元璋就帶著眾臣來到了鳳凰山頂,張弓搭箭射出一箭,不想射中了棲息在山中的鳳凰。這隻受傷鳳凰帶著這支箭,向西南方飛去。朱元璋和眾臣就跟隨著鳳凰而來,一直追到了南京的一個小鎮溧水。在城西美人山西麓的一口水井邊,找到了這支箭,而那隻受傷鳳凰卻不知去向。

朱元璋一看此地城小人稀,並不適合建都,怎麼辦?朱元璋知道說出的話是不能更改的。這個時候軍師劉伯溫說:“此地歸南京管轄,南京自古虎踞龍蟠,佛祖所示的龍虎之地,應該是南京才對。”就這樣,朱元璋才極不願意地將都城建在了南京。

據說,朱元璋為都城的風水花了不少精力。金陵城外諸山,都麵向城內,有朝拱之意。隻是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城垣,獨無拱衛之意,朱元璋為此悵然不樂。傳說他命刑部帶著刑具,將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於牛首處鑿石數孔,鐵索鎖轉,使之形勢向內。又讓人在花山肆行采樵,不讓有翠微生色。

南京為舊朝古都,已經有頗具規模的宮城。但朱元璋卻不肯利用舊朝的宮城,打算另起新宮。他是一個信風水的人,擔心舊宮風水差,怕重蹈前朝短命的覆轍。

劉基奉命為新皇宮選址。經劉基勘測,宮城位置宜在鍾山“龍頭”之前,因此處有“帝王之氣”。劉基所選的風水寶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燕雀湖因在紫金山南,原來的名字叫前湖。燕雀湖的名稱始於南北朝。據說,梁武帝長子蕭統謙恭好學,篤信儒佛,尤好文學,深得梁武帝寵愛,被立為太子。

蕭統31歲時,遊玄武湖不幸失足落水。後來雖然被救了上來,卻因此感染了風寒,不治而亡。太子早逝,令梁武帝悲痛萬分。下葬時,特意將太子生前的心愛之物琉璃碗和紫玉杯陪葬。琉璃碗為西域進貢之物,在當時極為罕見,被視為稀世珍寶。有個參與了安葬過程的太監見財起意,在某一夜,私自盜掘了蕭統墓。太監取得珍寶後,迅速逃跑,到護城河上朱雀航浮橋時,忽然飛來無數燕雀,並一齊撲擊太監。其形跡因而被人發現。

梁武帝得知燕雀護陵的事情後,非常驚異,詔令重新整修太子墓。封墓時,又有數萬隻燕雀銜泥飛來,築起很大的墓包,並且日夜盤旋繞飛不已,守護著太子墓。由於太子墓在前湖邊上,後人便稱前湖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

曆史上的燕雀湖頗負盛名,周長約30裏,麵積很大。湖邊蘆葦叢生,各種水鳥常棲息於此,湖水與鍾山相映襯,一派生機勃勃的雄姿秀景。宋朝詩人楊修之曾有詩雲:

平湖岸側見高墳,萬土銜來燕雀群。

鑒麵無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儲君。

就修建宮殿而言,燕雀湖地勢低窪,又距離外城太近,戰時易受城外敵軍威脅,並非理想的地點。然而,就因為劉基判斷此地為“龍頭”寶地,美麗幽靜的燕雀湖從此消失。為了修建新皇宮,朱元璋調集幾十萬民工填湖。由於湖廣勢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間有“遷三山填燕雀”的傳說。

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後,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無數密集的木樁,上蓋巨型條石,然後再在上麵建造宮殿,並鋪蓋磚石結構的大型水道。為了使內宮水源澄清,又在遺留的湖底鋪以大量雨花石,讓湖水穿城牆而入,在內宮屈曲環繞。

盡管采取了種種有效的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宮還是出現了地基下沉的現象。

[旁注]

劉伯溫 (1311年~1375年),劉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道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汴梁 開封古稱,是在元、明、兩宋時期的稱呼,是一座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形成較早,古城風貌濃鬱,北方水城獨特,集中體現了古城悠久的曆史傳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