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古稱雒陽、神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城市。自古有“八關都邑,八麵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
鳳凰 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與龍同為漢民族圖騰。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太子 指已確定繼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兒子。周時天子及諸侯的嫡長子,或稱太子,或稱世子。秦因之。漢天子號皇帝,故其嫡子稱皇太子。金、元時,皇帝之庶子亦稱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術。明以後皇帝之嫡子稱皇太子,親王之嫡子稱世子。
[閱讀鏈接]
朱元璋曾有意建都北平,認為北平依山憑眺,俯視中原,近接陝中堯、舜、周文之脈,遠樹控製邊外之威,較之金陵更加雄壯。但當時大臣們認為不妥,認為南京是興王本基,且宮殿已成,何必改圖,加上戰事還未最後結束,不宜移都。朱元璋隻好作罷。
北京處於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與中原聯係的交接點上,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鬥爭中,軍事地位不斷上升。從有效地控製和管理東北和西北邊疆大片土地考慮,建都北京顯然比建都南京有利。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順應了曆史的發展趨勢。
明孝陵的風水形勢模式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不久,便開始選擇陵址。據說還特意向徐達、常遇春等定鼎功勳大臣們征詢對陵址的意見,讓每人將所選陵址寫在紙條上,在約定的時間一起亮出來。 結果大臣們不約而同地寫著“獨龍阜玩珠峰”6個字。於是,朱元璋確定自己的陵址就在這裏。
獨龍阜玩珠峰位於南京紫金山。紫金山東西長約7000米,南北寬約3000米。 因山上多紫紅色的砂頁岩、石英礫岩、石英岩,在陽光下常紫氣蒸騰,金色絢麗,所以被稱為“紫金山”。
紫金山自古以來就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之說。而主峰獨龍阜玩珠峰山勢巍峨,山秀林幽,背靠鍾山,麵臨平川和前湖,是理想的吉壤。於是,朱元璋下令建陵,曆時25年,孝陵建成。 朱元璋駕崩後,就葬在孝陵。
我國傳統社會中,以“天人感應”的思想為基礎的星象占卜、風水堪輿的觀念頗為流行,成為王侯將相和平民百姓的普遍信仰。實際上,當年孝陵的設計者將整座紫金山以及部分水麵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築規劃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孝陵選址在紫金山之陽,完全符合“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的風水要義。
獨龍阜東北山中有水流出,分為3支禦河,分別自方城明樓前、文武方門前、石像路起首處的禦河橋下流過,蜿蜒盤旋,都彙入獨龍阜西南的前湖之中,此為“朱雀翔舞。”
從明孝陵墓穴所在的獨龍阜向北看,作為祖山龍脈的紫金山中脈成弧形,弧口朝南,往山勢緩緩下降至獨龍阜,此為“玄武低頭”。
獨龍阜之東,紫金山山脈往南延伸為多座小山,綿延不斷,此為“龍砂”。“青龍蜿蜒”。
獨龍阜之西,有一條山脊,俗稱“小虎山”,地勢低於獨龍阜,是“虎砂”,為“白虎馴頫”。
明孝陵四象俱全,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四象”,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加之孝陵的3道“禦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勢,後又在紫金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十分得體。這種水風水上稱“冠帶水”,亦十分難得。
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製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孝陵的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70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鬆10萬棵,養鹿上千隻。明孝陵有紅牆周長22.5千米,布局宏偉,規製嚴謹。
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鬆濤林海,氣勢非凡。陵園的第一個入口是下馬坊。下馬坊是一座兩間柱的石牌坊,麵闊4.94米、高7.85米,坊額上刻“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書體的字,告示進入明孝陵的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下馬坊的東邊36米處是神烈山碑,正麵陰文雙鉤淺刻“神烈山”3字,原來的碑亭後來不存在了,隻剩下四角石柱礎。神烈山碑向東17米處是一通臥碑,稱為“禁約碑”,碑文刻有禁止損壞孝陵及謁陵的有關9條禁約。
大金門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簷式建築,後來隻剩下磚石砌築的牆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麵闊26.66米,進深8.09米,牆壁辟有3座券門洞,中門較高,有5.05米,左右兩門高4.25米。
在大金門正北70米處,是1413年為朱元璋撰述的神功頌德碑及碑亭。神功頌德碑全稱是“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是由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建的。
神功聖德碑亭建築平麵呈正方形,後來隻剩下方形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因此又稱“四方城”。亭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通,碑高8.78米,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碑文由朱棣親手撰寫。詳細描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功德。
四方城向西北行約100米過禦河便進入神道。明孝陵首開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製度。它的最大特點是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
明孝陵的神道不同於曆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布局,環繞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形狀,形似北鬥七星的神道。 這條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都安放了石像生。
神道由東向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段神道後來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
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向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兩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雲龍紋。
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麵,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明孝陵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18米。
神道向北18米的盡頭是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就到了禦河橋,也稱金水橋。禦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後來剩下3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