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3(3 / 3)

通過禦河橋向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築有圍牆。

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座門洞,三大二小,中間3座為拱形門洞,兩邊兩座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

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後來重新進行修複,恢複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現為5門,黃瓦、朱門、紅牆,正門上方懸掛長方形門額,寫著“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

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座門洞,後被毀。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是一歇山頂,三開間,紅牆小瓦建築,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內立有5通碑刻。根據史書記載,這裏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後來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來碑殿,並豎立了5通高大的石碑。

正中有一通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這個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石碑上有後來的清康熙帝寫的“治隆唐宋”4個鎏金大字  ,意思是明太祖的治國方略甚至超過了唐太宗和宋太祖。這是康熙皇帝在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禦題的頌揚詞。

碑殿之後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也就是享殿。大殿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龍山水大陛石。殿中供奉著朱元璋和馬皇後的神位。

享殿後麵是一片縱深100 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橋的北麵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麵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

隧道共有54級台階,台階的盡頭是用13層條石砌築的寶頂南牆。南牆正中橫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是後人所製的。方城左右兩側有步道,可以通往明樓。

明樓在方城之上,原為重簷黃瓦大屋頂建築,屋頂後來被毀,僅存四壁磚牆,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麵開3扇拱門,其餘三麵各開一扇拱門。

方城明樓以北為真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寢宮所在地。寶頂近似圓形,原名“獨龍阜玩珠峰”,周圍砌有磚牆。

方城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橋”,它是明孝陵最後的一重建築。

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我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我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還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製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製,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麵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著此後明清兩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製。

【旁注】

徐達 (1332年~1385年),明代開國軍事統帥。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王朝建立後,被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後封魏國公,並封徐達的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徐達地位顯赫,但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大臣之一。

常遇春 (1330年~1369年),安徽懷遠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卷幽燕,直搗上都。由於他曾攻克了開平府,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

重簷 我國古代建築經常出現的建築形製之一,是在基本型屋頂重疊下簷而形成。其作用是擴大屋頂和屋身的體重,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增強屋頂的雄偉感和莊嚴感,調節屋頂和屋身的比例。有重簷廡殿、重簷歇山和重簷攢尖三大類別。

石像生 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是皇權儀衛的縮影。在我國古代明朝時,凡是舉行大典的時候,除文武百官及軍事儀仗,還要將人工馴養的猛獸裝在籠裏,放在禦道兩旁,以壯皇威。皇帝駕崩後,就在陵前設置石像生代替這些百官和猛獸。

廡殿 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建築屋麵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麵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麵與前後屋麵相交形成4條垂脊。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最高型製的一種形式,象征著至高無上,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皇家建築專用的建築形式。

鎏金 我國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鎏金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我國的鎏金技術始於戰國,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

龜趺 又叫贔屭或霸下,傳說是龍的九子之一,是靈禽祥獸。霸下長得像龜而且能負重,力大到可馱負三山五嶽。因為霸下能背重物,因此多為石碑、石柱的底台及牆頭裝飾。傳說霸下是大禹治水時收服的,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仙界 源於我國遠古神話,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眾神居住、遊玩、工作的地方。傳說仙界以昆侖為中心,方圓800千米,高7萬尺,萬物盡有,每麵9個門,每個門都有神獸守衛。仙界的下麵是溺水之淵,外有炎火之山,遠望光芒四射,宮闕壯麗。

[閱讀鏈接]

據說,在朱元璋的孩子中,有個小公主特別喜歡神道旁的一個石人武將,她每次和朱元璋一起查看陵墓時,都要和那個石人武將玩。有一天,這個小公主摸著石像將軍的甲袍說:“如果他來迎親,我就願意嫁他!”  結果,當天夜裏,石像竟然活了,找到朱元璋要求迎娶小公主。

朱元璋又驚訝又害怕,他不想把小公主嫁給一個石像,於是就對石像說:“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石像信以為真,滿心歡喜地回去了。  第二天,朱元璋馬上派人砍掉了那個石人的腦袋,於是石像再也不能顯靈了。直至朱元璋下葬的時候,才重新雕了個石人頭安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