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4(1 / 3)

廣泛傳承——選址造物4

風水寶地的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王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因此稱為“明十三陵”。

古代卜選墓地的理論依據是: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裏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明十三陵陵址的卜選,就是在這種風水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

明十三陵陵址的卜選最初始於明永樂年間,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風水師廖均卿在昌平境內尋找墓地。

廖均卿卜選的方針是:四麵有山,左右和前麵有水;山水曲折變化;龍、砂、水之間的相配關係等。龍指陵後的山脈,穴指陵墓中安放棺槨的地方,砂指陵寢風水格局中龍以外的其他山脈,水指河流。

廖均卿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風水之後,又到北京察看了京西燕台驛、玉泉山、譚柘寺、香山,京北的陽山茶湖嶺和懷柔的洪羅山、百葉山,又先後察看了辛家莊、斧口、穀山、文家莊、石門驛、湯泉、禪峰寺。

在遍鑒了京郊之後,廖均卿前往昌平黃土山。登高縱目,見該處風水絕妙,為他處所不及,便繪成地圖,上朝獻與明成祖,並建議皇帝親臨黃土山觀察。經明成祖親自踏勘確認後封為“天壽山”,並於1409年開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長陵。

明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麵環山,南麵敞開,山間泉溪彙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000米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

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麵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有“護砂”即山的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

明十三陵是一個聚人氣、才氣的風水寶地。在我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明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

明十三陵是一個天然具有規格的山區,其山屬太行餘脈,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亙北走千百裏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回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被視為風水寶地。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裏的優勝形勢:

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

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

後尻坐黃花,前麵臨神京;

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

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的距離最少的有500米,最多的有8000米。除了明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的12個皇陵都分列於長陵左右。

明十三陵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的。

石牌坊為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建於1540年。牌坊結構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雲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這些圖紋上原來曾飾有各色彩漆。  整個牌坊結構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質建築工藝的卓越水平。

過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條奔越騰挪的蒼龍,西為虎山,狀似一隻伏地警覺的猛虎。  龍和虎分列左右,威嚴地守衛著明十三陵的大門,我國古代道教也有“左青龍,右白虎”為祥瑞之兆的傳說。

大紅門是陵園的正門,坐落於陵區的正南麵,門分3座洞,又名“大宮門”。大紅門兩旁原各豎一通石碑,上麵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凡是前來祭陵的人,都必須從此步入陵園,以顯示皇陵的無上尊嚴。

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並連接著長達40千米的紅色圍牆。在蜿蜒連綿的圍牆中,另設有一座小紅門和十個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駐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這些圍牆都早已坍塌,有些殘跡尚依稀可辨。

大紅門後的大道,叫“神道”,也稱“陵道”。神道起於石牌坊,穿過大紅門,一直通向長陵,原本是為長陵而築,但後來漸漸成為全陵區的主陵道。這條神道全長7000米,縱貫陵園的南北,沿線設有一係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在神道中央的是碑亭,碑亭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

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通,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該碑碑文作於1425年,碑石卻是1435年才刻成的。

在碑的北麵還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十三韻》,詳細地記錄了明長陵、明永陵、明定陵、明思陵諸陵的殘破情況。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吼。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後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  現已無存。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隻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隻,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例如:雄獅威武,而且善戰;獬豸為傳說中的神獸,善辨忠奸,慣用頭上的獨角去頂觸邪惡之人;獅子象征守陵的衛士;麒麟,為傳說中的“仁獸”,表示吉祥之意;駱駝和大象,忠實善良,並能負重遠行;駿馬善於奔跑,可為坐騎。

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駕崩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龍鳳門又叫欞星門。由4根石柱構成3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雲板、異獸。在3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後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旁注】

廖均卿 (1350年~1413年),字兆保,號玉峰,興國梅窖鄉三僚村人。以建明十三陵之長陵有功,被封為欽天監靈台博士。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撰有《行程記》等。

四靈 《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其中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以此有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東方青龍之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象”,又稱四方四神。

顧炎武 (1613年~1682年),是我國古代時期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顧炎武學問淵博,在國家典製、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學術方麵都有研究。

青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征。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麵有長須、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以五行論,東為青色,故青龍為東方之神,亦稱“蒼龍”。

白虎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之一,傳說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白虎象征著威武和軍隊,也是戰神。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所以叫“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歇山 也叫“九脊殿”、“曹殿”。廈兩頭造或九脊頂,是我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隻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

望天吼 也叫“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望天吼總是對天咆哮,是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它每天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每當皇帝久出不歸,荒淫作樂時,它們就會呼喚皇帝。如果皇帝久居宮中,不理政事,它們便會催促皇帝出宮體察民情。

[閱讀鏈接]

在明十三陵中,定陵的石碑背麵右上角有一塊白圓形的痕跡,清晰可見。在當地百姓中流傳著“定陵月亮碑”的神奇傳說。據說有一天明神宗夢見火神爺要把定陵燒光,他聽罷大怒道:“那你現在就讓我瞎一隻眼!”明神宗駕崩後入葬定陵時右眼睛始終睜著,待遺體安葬完畢,有人發現定陵石碑背麵的右上角立即出現了一個白圓形的東西。據說它就是明神宗的右眼變的,因為他怕火神爺真的要來燒他的陵寢。

傳說歸傳說,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君主地位,在任何時候都是不遺餘力的。

明十三陵的皇帝陵寢

明十三陵是明王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因此稱為“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的皇帝陵寢,最先建成的是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祖陵,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麵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長陵的陵宮建築,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麵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陵前設陵門一座,其製為單簷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麵闊5間,簷下額枋、飛子、簷椽及單昂三踩式鬥拱均係琉璃構件,其下辟有3扇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院內,左邊是神廚,右邊是神庫,各有5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

陵門前麵有一座祾恩門,為單簷歇山頂形製,麵闊5間,進深兩間,正脊頂部距地麵高14.57米。簷下鬥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鬥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杆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牆體。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扇,都是隨牆式琉璃花門,門上的鬥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牆的映襯下格外分明。祾恩門北麵正中位置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於供奉帝後神牌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獻陵是明仁宗朱高熾和皇後張氏的陵寢,是在明仁宗駕崩後開始修建的。明仁宗臨終曾遺詔要求陵墓製度要簡約節省。於是,他的兒子明宣宗親定陵園規製,並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為了遵從遺囑,工程一切從簡,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