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4(2 / 3)

建成後的獻陵,陵寢製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000米。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麵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並且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碑亭等建築。

陵宮建築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度,占地僅42000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簷建築。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後的形式。  因此照壁也沒有設在券洞內,而是改為設在了方城之後,墓塚之前。

由於獻陵陵製不追求奢華,所以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而且這樣的簡樸風格也為後來的皇帝建立陵墓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麵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

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台,院後設單座門一道。後麵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3座單簷歇山頂的琉璃花門。

兩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就是影壁山。之所以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是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

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回旋”,“龍虎環抱,近案當前”,當論內明堂格局。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範圍內的小格局,正是風水師們所講究的完美的內明堂格局。

因為修建獻陵時,隻在明堂範圍之內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所以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就建在了玉案山前。這樣的設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麵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麵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複、殿台參差,形成了和諧統一的美。

獻陵的陵寢建築在1785年至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修繕中,明樓的外形未改,但內部木構梁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增築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路。

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築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而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聖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於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牆。

景陵是明宣宗朱瞻基與皇後孫氏的合葬陵寢。景陵的營建始自1435年農曆正月十一,由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1435年6月21日,宣宣宗入葬景陵。

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明茂陵是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3位皇後的合葬陵寢。陵址由禮部右侍郎倪嶽及欽天監監正李華等人卜定,由內官監太監黃順、禦馬監太監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師保國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陳政奉命提督軍士工匠營造。

茂陵陵寢工程在1488年4月24日竣工,共用了7個多月的時間。陵寢製度大體如裕陵,但寶城內琉璃照壁後麵設有左右兩個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寶山,又與其他各陵均不相同。

茂陵的陵園製度也遵守了獻陵的節儉製度。茂陵的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00米,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度,占地約25000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麵的兩進方院和後麵的寶城連成一體。

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泰陵是明孝宗朱祐樘及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在明孝宗去世之後才開始籌建。根據古籍記載,明孝宗的兒子明武宗即位後,就開始著手籌辦孝宗的喪事。

當時,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都對武宗說:“茂陵西麵有個叫施家台的地方,是個建陵的吉地,大行皇帝的陵寢可以在那營建。”於是,工部的許天錫也向明武宗建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學術的人,前去複視一次。明武宗命太監扶安、李興、覃觀及禮部右侍郎王華等人前往看視,最後確定在施家台營建孝宗陵寢。

1505年6月5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為“泰陵”。曆時4月後,玄宮落成,於該年10月19日中午將明孝宗葬入陵內。在1506年的3月22日時,陵園的地麵建築也全部告成。

康陵,是明武宗朱厚照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寢。康陵建於1521年,占地27000平方米,建陵共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製,呈前方後圓形狀。

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3位皇後的合葬陵寢。但明永陵不是在明世宗駕崩後開始修建的。

1528年時,明世宗的皇後陳氏崩。當時,明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秘密為陳皇後,也為自己選擇將來的陵地。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學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明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後,明世宗就帶領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

查看之後,明世宗還是覺得不放心,就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了著名風水師楊筠鬆、曾文迪、廖三傳的後人再次察看。最後才把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由於明世宗認為十八道嶺山的名字不夠高雅,就下詔將其更名為“陽翠嶺”。

1536年4月22日,永陵開始動工修建,明世宗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勳、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經過多年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

永陵與前7個陵寢相比,有許多獨特之處。首先是規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模的大小,取決於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則。

按《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270米,裬恩殿為重簷7間,左右配殿各9間,其規製僅次於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6陵製度。其裬恩門麵闊5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後僅定陵與之同製。

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製“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劃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5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製,建有東西長街。

清代地理學家、文學家梁份所撰《帝陵圖說》曾記載這座外羅城,其中寫道:

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周遭甃砌,垣石堅厚,壯大完固。

按照《明世宗實錄》的記載,明世宗是想把自己的妃子們也葬在自己的陵園內,於是令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於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也就是明樓前左右宮牆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

後來,明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但外羅城還是按照原定計劃進行修建了。

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聖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台設計,以及寶城牆花斑石壘砌的城垛,還有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禦路石雕,都是以前的各陵沒有的。

昭陵是明穆宗朱載垕及其3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昭陵的陵寢製度在明十三陵中屬中等規模,其神道從長陵神道七空橋北向西分出,長約2000米,途中建有五空、單空石橋各一座。

近陵處建碑亭一座,亭後建並列單空石橋3座。陵宮建築,朝向為南偏東38度,占地約34600平方米。其總體布局也呈前方後圓之形,寶城前設兩進院落,方城下甬道做直通前後的方式,以及棱恩殿、配殿為5間,棱恩門為3間的規製均如泰、康諸陵製度。

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製度。明代的帝陵,尤其是從獻陵至康陵前後六陵,寶城內的封土都是從寶城內環形排水溝以內開始夯築“寶山”的,其形狀呈自然隆起之態,被稱之為“甬道平,寶城小,塚半填”。

但昭陵寶城內的封土填得特別滿,幾乎與寶城牆等高,正中築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塚,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磚牆攔擋封土,並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內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俗稱為“啞巴院”,院外月牙形的牆體為“月牙城”。

寶城封土的排水係統也十分講究。寶城為前低後高形式,城內的封土則是中高外低。寶城的內側設磚墁凹形水槽,左右兩側稍前處又各設方井兩眼,井上覆蓋鑿有漏水孔的水篦子,井下有暗溝前通啞巴院內的兩側排水孔道。

每當下過大雨,封土內的雨水都能從啞巴院兩側的排水暗溝順利地排出,有效地保證了玄宮上麵封土的幹燥。這樣一來,昭陵的寶城與泰、康等陵寶城模式相比較,顯得更加精致壯觀。

由於封土的培高,塚前攔土牆、排水係統、照壁形式,與寶城、方城的關係都要重新考慮,於是形成了陵區內第一座啞巴院。

這種形製由於塚前攔土牆的大幅度增高,不僅可以滿足以永陵位模式在寶城內填滿黃土的需要,而且方城下的甬道和寶城內通向明樓的左右轉向礓也可以繼續使用,而不致被封土掩埋。這種月牙城、啞巴院的方式為後來的慶、德兩個陵所沿用。

昭陵明樓的鬥拱,依明代製度各陵均為上簷單翹重昂七踩鬥拱,下簷重昂五踩鬥拱。而修葺後的昭陵卻變成了上下簷均為單翹單昂五踩鬥拱。明樓內還增加了條石券頂。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後的陵墓。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的西南方向。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定陵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3座陵園之一,地麵建築共占18萬平方米。

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於1584年時開工,曆時6年完成。陵墓建成時皇帝隻有28歲,在閑置30年之後,直至1620年才正式啟用。

定陵前有三進寬闊院落,後有一座高大寶城。陵的正門前方是3座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座。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麵的圍牆外羅城。

陵宮的總體布局也呈前方後圓之形,含有我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製,黃瓦、朱扉、設券門3道。

外羅城內,偏後部位為寶城。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簷歇山頂式陵門一座,製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牆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築設施,院落之前回事外羅城之內的左側建有神廚3間,右側建有神庫3間。

第二進院落,前牆之間設祾恩門。其製麵闊5間,進深兩間,下承一層須彌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杆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後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

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祾恩殿。其形製為重簷頂,麵闊7間,進深5間,下承須彌座式台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台基前部出有月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