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4(3 / 3)

月台前設三出踏跺式台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後門,所以台基的後麵也設了一出踏跺式台階。其中,後麵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禦路石,刻著龍鳳戲珠及海水江牙的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就是欞星門一座,石幾筵一套。

牌樓門的兩柱做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麵為方形,頂部雕龍,前後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做須彌座式,石供器由一座香爐、兩座燭台、兩座花瓶組成。形製如長、永等陵。

由於寶城的隧道門設在了寶城牆的右前方,帝後棺槨在享殿內舉行“安神禮”後,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的隧道門入葬玄宮,同時考慮到建築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牆又對稱地設有隨牆式掖門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牲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築。定陵衛的營房則建於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築布局是,中為公座,後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餘間。

慶陵是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自1621年3月定穴營建,7月29日合龍門,曆時4個月。工程質量精細,除玄宮全部用石料外,其“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1626年,地麵建築完工。

慶陵的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

慶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占地約2.7萬平方米。前麵有兩進方院,彼此不相連接,在兩進院落之間有神道相連,並於第一進院落後建單空石橋3座。

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簷歇山頂,麵闊3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5間。神帛爐兩座。

第二進院落,前設3座門,內建兩座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1個。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簷歇山式明樓。

明樓內豎聖號碑,上刻“大明”、“光宗貞皇帝之陵”。明樓後寶城內滿填黃土,中央夯築上小下大的圓柱形體為寶頂,底部直徑約28米。

塚前攔土牆與寶城牆等高,並與寶城城台及兩側牆體圍成一個平麵近於“月牙”形狀的院落啞巴院,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零工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慶陵的排水係統也很有特色。對於寶城兩側山壑間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溝排水的方式從陵前繞道排出。而慶陵則是在明樓前修建了一個平麵近似“丁”字的地下排水涵洞。

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彙合後向前排出,從地下躲過環抱於前的龍砂,然後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溝,經祾恩殿後的3座石橋,從前院的右側繞過陵前注入河槽。

德陵是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位於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南麓。

思陵,是明毅宗朱由檢及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陵區西南隅的鹿馬山南麓。

思陵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殿宇樓台,但殘存下來的石雕藝術品,構思奇妙,雕工精細,頗引人入勝。石五供,分為前後兩套。

前一套是5個相互獨立的供器,正中為香爐,雕為四足兩耳的方鼎形,上麵浮雕饕餮紋。左右為燭台,台腹四麵雕刻人物故事,最兩邊的是花瓶,瓶腹、瓶頸略呈圓形,也浮雕饕餮紋。五供器各施以石座,與明代其他各陵共用一祭台不同。

後麵的一套,祭案的案端做翹頭式,案麵浮雕繩紋,下做悶戶櫥形狀,四腿因頂部內收而隨勢彎曲,足部外翻,還保留著明式家具線腳優美、雄渾大方的特色。

案上放有石雕供果5盤,一盤為橘子,一盤為柿子,一盤為石榴,另外兩盤分別為壽桃和佛手,形象十分逼真。

碑石雕刻也別有風趣。碑首做“四螭下垂”式,碑身左右雕升龍,碑座前雕5龍,後雕5麒麟。左右雕母獅背負小獅圖案,母獅前還有小獅或做戲球狀,或伏於母獅身下做哺乳狀,形態極為生動。

據說,這是象征古代官爵中“太師、少師”的一種吉祥圖案。

明樓內的聖號碑碑陽篆額“大明”兩個字,下刻“莊烈湣皇帝之陵”7個大字。前麵的神道碑碑陽篆額“欶建”,下刻由清朝順治年間大學士金之俊奉欶撰寫的碑文。

清代乾隆年間,思陵先後兩次修繕,陵園建築規製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1745年,刑部左侍郎錢陳群奉命祭祀思陵,發現思陵因長期失修,風雨剝落,殿廡傾圮嚴重,遂奏請修葺。清乾隆皇帝從其所請,下詔修繕思陵。直隸總督那蘇圖奉命督辦該項工程。

在陵園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陵一樣,在清代設置有司香內使即守陵太監2名、陵夫8名,照役給予香火地畝。每年春秋兩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政府每年還委派工部堂官一員,赴陵檢查陵園建築,時加修葺。

明十三陵依照我國傳統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的建造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是我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

【旁注】

琉璃 又叫流離,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的重要裝飾構件,通常用於宮殿、廟宇、陵寢等重要建築,也是藝術裝飾的一種帶色陶器。琉璃是我國古代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我國古代藝術精致、細膩、含蓄的體現。

明樓 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樓。樓中立帝廟諡石碑,下為靈寢,明樓前有石幾筵。石幾筵是古代的一種喪葬祭祀禮儀。明清帝王陵墓內明樓前所列石刻1個香爐、2個花瓶、2個燭台,共5件,鯉魚是太之上,稱為石五供,象征對死者祭奠崇敬之情。

龍砂 風水名詞,我國古代時,因為受到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長期滋養的土壤,非常適合動植物生長,龍又是我國古代傳統中最為神聖的祥瑞之獸,因此古人就把受到滋養的,富有生機的特殊土地和土壤稱為“龍砂”。古人認為龍砂可以為人帶來財富等好運。

內明堂 我國風水學術語,指的是穴山的前方,左龍右虎環抱之內的平夷之地。內明堂是指大門進來的空間,大門開在生旺位,納入走廊空間裏的能量,這種不可見的有生旺力量的生物能就是風水中說的“生氣”,風水學認為內明堂的布置會影響財運。

硬山式 我國古代常見古建築屋頂的構造方式之一。屋麵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麵相交,並將檁木梁全部封砌在山牆內,左右兩端不挑出山牆之外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我國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這類建築。

欽天監 也叫“司天台”,是我國古代官署名。欽天監負責觀察天象,推算節氣,製訂曆法。由於曆法關係農時,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變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欽天監的地位十分重要。

司禮監 我國古代官署名,是司禮監、內官監、禦用監、司設監、禦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的十二監之一。司禮監設置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

兵部 又稱夏官、武部,我國古代官署的名稱,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又稱“夏卿”。兵部是我國古代吏、戶、禮、兵、刑、工的六部之一。兵部負責掌管選用的武館以及兵籍、軍械、軍令等。

《大明會典》 簡稱《明會典》,是我國明代記載當時典章製度以行政法規為主的官修書。《大明會典》在1497年3月開始修編,共有180卷,主要根據明代官修《諸司執掌》、《皇明祖訓》、《大明集禮》等書和百司之籍冊編成,記載典章製度十分完備。

石雕 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3種創製方法的總稱。指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

照壁 我國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明代特別流行,一般講,在大門內的屏蔽物。舊時人們認為自己宅中不斷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以斷鬼的來路。因為據說小鬼隻走直線,不會轉彎。另一說法為照壁是我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稱“影壁”或“屏風牆”。

漢白玉 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是一種化合物,基本上它並不溶於水。它可存在於以下形態:霰石、方解石、白堊、石灰岩、大理石、石灰華。是重要的建築材料。漢白玉質地堅硬潔白,石體中泛出淡淡的水印,俗稱汗線,故而得名漢白玉。

須彌座 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係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於雲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須彌座形式與裝飾比較複雜,由多層磚石構件疊埋而成,一般用於高級建築上,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宰牲亭 是古代皇帝祭天時宰殺牛、羊、鹿等牲畜的場所。宰牲亭是明代曆朝帝王陵寢的重要建築構建之一,均為麵闊3間,進深3間,其主體建築麵積415平方米,院落總麵積1496平方米。明十三陵宰牲亭在修葺時上屋簷四角均發生明顯下沉,兩層屋麵有滲漏,部分構件糟朽。

祠祭署 我國古代官署或寺廟建築,通常設置於皇帝陵寢或天壇等處所。每個祠祭署曆來都要有主管祭祀的官員負責,通常是1個奉祀、3個祀丞和24個禮生,祠祭署的所有配置也都與祭祀有關。

饕餮 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長著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相傳饕餮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甚至為此吃掉了自己的身子。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為“饕餮族”。

左侍郎 古代的一種官職。侍郎官職分為:禮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戶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侍郎非郎、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古代重禮製習俗觀念,等級製度嚴格,“左”或“右”在舊時是為區別尊卑。

直隸總督 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代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河南和山東的軍民政務。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

[閱讀鏈接]

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去世後葬於南京紫金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朱允炆不知所終,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被瓦剌所俘,在太後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來明英宗被放回,又坐了皇帝。朱祁鈺去世後,明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這樣,明代16個皇帝有2位葬在別處,1位下落不明,其餘13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