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傳承——選址造物5
萬年吉地的清代皇陵
在河北省遵化,有個地方叫馬蘭關,也被稱為“馬蘭口”。它地處長城隘口,北臨興隆縣,南與馬蘭峪相望,東傍雄山,西倚關城,是自古以來兵家的必爭之地。
清順治年間,年輕的順治皇帝也像以往的皇帝那樣,早早地給自己選擇陵址。 按照清祖製,皇帝登基的同—天,就要派出大臣,會同欽天監官員,外出尋找“萬年吉壤”。當時派出的是江西術士陳壁珍,可他找了兩年多,卻沒有找到中意的地方。
有一次,順治帝帶著隨從狩獵,來到了河北遵化馬蘭峪一帶的鳳台山。順治帝登在一高處,舉目四望。隻見高山連綿,崗巒起伏,隆起的山脊在藍天白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猶如一條條天龍奔湧騰躍,呼嘯長空。在天龍盤旋飛舞的中間,一塊坦蕩如砥的土地,蔚然深秀,生氣盎然。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順治帝不停地了前眺後,環左顧右,頓感王氣蔥鬱,有龍蟠鳳翥的感慨,不由得發出由衷地讚歎:
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
言畢,順治帝縱馬來到一處向陽之地,翻身下馬,雙手合十,兩目微閉,十分虔誠地向蒼天高山禱告了一番。隨後相度了一塊相宜的地勢,將右手大拇指上佩帶的白玉板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然後莊重地向身旁斂聲屏氣的群臣宣布:“板指停落的地方,就是陵寢的地宮。”並將豐台山改名昌瑞山。
按選陵的規矩,隨行的堪輿大臣、欽天監官員要用木銑在地上挖個磨盤大的圓坑,叫做“破土”,這個圓坑叫做“金井”,然後在圓坑上蓋一個斛形的木箱,使金井永遠見不到日、月、星三光。
就這樣, 清世祖的孝陵陵址定在馬蘭峪鳳台山了,清東陵的陵墓工程也就這樣開始了。
後來,欽天監刻漏科杜如預、五品挈壺楊宏量等人,專門又去了昌瑞山鳳台嶺相看地形地貌,勘測地質、水文狀況,進行總體設計。他們都對當地可作為最佳陵墓的風水寶地驚歎不已 。
清東陵的龍脈來於太行,連接燕山,勢如巨波。山如五魁站班,指峰佛手。所依的昌瑞山,前有金星峰,似朱雀翔舞,後有分水嶺,若玄武垂頭,左有鯰魚關,青龍蜿蜒,右有黃花山,白虎麒祥。左右兩水,分流夾繞,天地邂逅,龍虎交牙,煙燉、天台兩座山對峙,形成天然關隘,稱為興隆口,確實盡得風水之吉。
對於清東陵的風水,清代官書《清朝文獻通考》是這樣描述的:
山脈自太行來,重崗迭阜,鳳翥龍蟠,嵯峨數百仞。前有金星峰,後有分水嶺,諸山聳峙環抱。左有鯰魚關、馬蘭峪,右有寬佃峪、黃花山。千岩萬壑,朝宗回拱。左右兩水分流浹繞,俱彙於龍虎峪,崇龍鞏固,為國家億萬年鍾祥福地。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體係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5座,包括清順治帝的孝陵、清康熙帝的景陵、清乾隆帝的裕陵、清鹹豐帝的定陵、清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太後慈安、西太後慈禧等後陵4座、妃園5座、公主陵1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
入關第一帝清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餘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
孝陵之左為清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清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清文宗鹹豐皇帝的定陵。這種布局,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
同時,皇後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係。凡皇後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係,其統緒嗣承關係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江山萬代的願望。
清西陵的籌建始於清雍正時期。雍正皇帝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下令另選萬年吉地。
這時,受命選陵址的人奏稱說:“易縣永寧山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彙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雍正皇帝覽奏後十分高興,也認為這裏“山脈水法,條理詳明,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
清西陵自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曆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包括清雍正帝的泰陵、清嘉慶帝的昌陵、清道光帝的慕陵、清光緒帝的崇陵。還有帝後陵3座,妃陵3座,以及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一共14座。1995年,末代皇帝溥儀的骨灰也葬入清西陵。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我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風水理論中的“龍脈”、“砂山”、“水口”、“穴位”、“向法”被稱為“地理五訣”,這是選擇墓地的核心要素,而清西陵在這些方麵則具備了獨特的條件。
龍脈,是風水學對綿延山脈的稱謂,古代風水術首推龍脈。龍就是山的脈絡,山的土是龍的肉,山的石是龍的骨,山的草木是龍的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