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形製——上衣下裳1(3 / 3)

按照儒家理論,深衣的袖圓似規,領方似矩,背後垂直如繩,下擺平衡似權,符合規、矩、繩、權、衡五種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裝。庶人則用它當作“吉服”來穿。深衣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袍也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裏裝有禦寒的舊棉絮。如果夾層所裝的是新棉絮,則稱為“繭”。若裝的是劣質的絮頭或細碎枲麻充數的,稱之為“縕”。

在周代,袍是作為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的。古代士兵也穿袍。《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說,誰說你沒有軍裝?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這是描寫秦國軍隊在供應困難的冬天,兵士們的生活情形。

另外,袍中有一種短衣叫做襦,是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如果是質料很粗陋的襦衣,則稱為“褐”。褐是勞動人民的服裝。《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意思是說,粗麻衣服都沒一件,怎能熬過臘月天?

裘是最早用來禦寒的衣服,就是獸皮,使用獸皮做衣已有上萬年的曆史。原始的獸皮未經硝化處理,皮質發硬而且有異味,直到商周時才掌握了熟皮的方法,使其柔軟、無異味、輕盈及保暖,並且改進了各種獸皮的縫製方法,開始受寵於達官貴人,例如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皮來做,大人貴族則穿錦衣狐裘。

狐裘中以白狐裘為珍貴,其次為黃狐裘、青狐裘、虎裘、貉裘,再次為狼皮、狗皮、老羊皮等。狐裘除本身柔軟溫暖之外,還有“狐死守丘”的說法,說狐死後頭朝洞穴一方,有不忘其本的象征意義。

天子、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飾,下卿、大夫則以豹皮飾作袖端。此類裘衣製作時皮毛向外,天子、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天子白狐裘的罩衣用錦,諸侯、卿大夫上朝時要再穿朝服。士以下無罩衣。

軍戎服是商周時期的軍隊裝備。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周代有“司甲”的官員掌管甲衣的生產,由“函人”監管製造。

軍戎服分為犀甲、兕甲、合甲三種。犀甲用犀革製造,將犀革分割成長方塊橫排,以帶絛穿連分別串接成與胸、背、肩部寬度相適應的甲片單元,每一單元稱為“一屬”。然後將甲片單元一屬接一屬地排疊,以帶絛穿連成甲衣,犀甲用七屬即夠甲衣的長度。

兕甲是用兕革製的鎧甲。兕是一種與犀牛類似的動物。兕甲比犀甲堅固,切塊較犀甲大,用六屬即夠甲衣的長度。

合甲是連皮帶肉的厚革,特別堅固,割切更困難,故切塊又比兕甲更大,用五屬即夠甲衣的長度。《考工記》說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

軍戎服中的盔帽最先以皮革縫製,青銅冶煉技術興起以後,出現了銅盔和由銅片串接或銅環扣接的銅鎧甲。此外,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時往往插鶡鳥的羽毛來象征勇猛。因鶡鳥凶猛好鬥,至死不怯。

軍戎服中用銅片串接的叫片甲,用銅環扣鎖的叫鎖甲。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紅漆以及其他顏色。在甲裏再墊一層絲綿的稱為練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麵還可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

由各種鮮明的顏色製作的衣甲和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可以助振軍威,激勵鬥誌,而且也便於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份,有利於軍事指揮。

[旁注]

章服製度 我國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紋都有一定的規定,作為區別身份等級的標誌,這種規定就稱“章服製度”。尤其到了在封建社會時期,“章服製度”趨於完備,君臣百官的服飾有了明顯的區別。

伊尹 名伊,一說名摯,夏末商初人。曾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被後人尊之為我國曆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聖”,是曆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我國飲食烹飪的不變之規。被譽為“帝王之師”、“中華廚祖”。

蔡邕 (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人,即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圉鎮。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名才女蔡琰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為“蔡中郎”。蔡邕才華橫溢,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很大。

玉笄 玉質的簪子。亦指玉飾的簪子。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用的飾物,後世稱為“簪”。玉笄是綰發用的細長尖頭形玉器,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紋飾。玉笄的用處是插入發髻,使其不會散開。男子的玉笄則兼有綰發、固冠雙重作用。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官職之稱。秦漢以後,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至唐宋尚有禦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至明清時廢止。

三公 古官名,其說法各異。通常認為,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但大權掌握在皇帝手裏。禦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等同副丞相。

士 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

庶人 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貴族居住在國中及國郊,稱為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於城郊,耕種貴族分給的土地,享有貴族給予的一定權利。夏、商、周三代的庶人,到後來都成了平民。

硝化 用硝酸或硝酸鹽處理,與硝酸或硝酸鹽結合;尤指將“有機化合物”轉化成硝基化合物或硝酸酯,如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物處理。動物的皮毛通過硝化處理,會變得柔軟、光亮,成為製作服裝的上等材料。商周時就已經掌握了生皮硝化的熟皮方法,反映了古代化工技術的進步。

兕 是一種與犀牛類似的生物。這二者雖然相似,但並非完全相同。兕的形狀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隻角。如同形容名山大川時必言仙鶴白鷺一般,古書裏如果形容地勢險惡,就有很多“其上多犀兕虎熊”的詞句。

[閱讀鏈接]

夏商周三代的服裝材料如絲綢、麻布、葛布、裘皮等都不能長期保存,因此考古發現的直接材料是極稀有的。但考古發現的其他實物,可作為了解古代服裝的款式及紋樣的間接材料。

對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晚期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可知夏代已用絲綢、麻布作衣料,並用朱砂染色。商代已經用麻布、絹、縑,考古實物中還有商代紋綺殘痕,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織花絲綢文物標本。西周的高級服裝材料,已用織錦和刺繡,後來考古發現了古代多種質地的紡織物,即使疊加在一起,仍然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