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服裝成製1
秦漢時期,深衣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服裝服飾製度的建立,服裝的官階等級區別更加嚴格。而魏晉和南北朝時期,人民遷徙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麵,服裝也因而融合發展,推動了中華服裝文化的發展。
隋唐時期,我國服裝的發展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尤其是“唐裝”,由爭奇鬥豔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善於融合其他民族及天竺、伊斯蘭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就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秦代各階層人士的服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頒行了包括衣冠服飾等級的各種典章製度,明確規定了服裝的樣式和色調,以及各階層人士應該穿著的表明其身份的服裝。
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製,隻著“玄衣纁裳”,百官戴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秦代國祚甚短,隻有15年,除了秦始皇按陰陽五行思想規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襲戰國的習慣。秦國本處西陲,向來不似中原繁文縟節,服裝樣式較為簡單,而且開始將古代作為常服的袍,正式穿著。在軍事上,也效法趙武靈王的胡服,即揚棄周製的上衣下裳之服,改為上襦下褲便於騎射的形式。
由於紡織技術改進的關係,使得戰國以後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這種衣著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樣式通常是把左邊的衣襟加長,向右繞到背後,再繞回前麵來,腰間以帶子係住,並且往往用相間的顏色縫製,增加裝飾的美感。
秦始皇規定的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周人的圖騰是火,秦人相信秦克周,應當以水克火,秦的水滅掉了周的火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代,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始皇的衣冠服製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
書刀即在簡牘上刻字或削改的刀。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當時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白筆是官吏隨身所帶記事用的筆。
博士、儒生是秦代十分重要的階層,他們的服裝表現出獨特的一麵,既拘泥於傳統,又有所變革。他們穿著的衣服和當時流行的服裝雖然款式有所不同,但質地卻是一樣的。
博士、儒生們衣著很樸素,通常是冬天穿縕袍,夏天穿褐衣,即便是居於朝中的官員,衣著也是一般,基本都夠不上華麗。
農民的服裝主要是由粗麻、葛等製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構成。
奴隸和刑徒最明顯的標誌是紅色,是史書上所說的“赭衣徒”。這些人都不得戴冠飾,隻允許戴粗麻製成的紅色氈巾。
秦時也有褲子出現,源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騎馬打獵時的穿著,樣式跟現代的燈籠褲相似,漢族人民在種田,捕魚時也穿著這種褲子。
秦代服裝主要繼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裝形製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係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隻以絲帶係紮。
秦代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因而妃嬪服色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但由於受五行思想的支配,妃嬪夏天穿“淺黃藂羅衫”、披“淺黃銀泥雲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羅裙、五色羅小扇和泥金鞋加以襯托。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是,秦代服裝的亮點是當時的軍服。秦代軍服很有特點,從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中,可以了解秦代的鎧甲戰服,其實用性和審美性並行不悖。
秦代軍官分高、中、低三級。將軍一職就是秦昭王時開始設立的,秦代爵位有20個等級,第九等為五大夫,可為將帥,再升七級為大良造,再升三級可封侯,關內侯為十九爵,二十爵為徹侯,即最高爵位。
出土的秦代將軍俑,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鎧甲,下著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頂部列雙鶡的深紫色鶡冠,橘色冠帶係於頜下,打八字結,肋下佩劍。
中級軍官俑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彩色花邊的前胸甲,腿上裹著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腰際佩劍;第二種是身穿高領右衽褶服,外披帶彩色花邊的齊邊甲,腿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雙版長冠。
下級軍吏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頭戴長冠,腿紮行縢或護腿,足穿淺履,一手按劍,一手持長兵器。
另也有少數下級軍吏俑不穿鎧甲,屬於輕裝。輕裝步兵俑,身穿長襦,腰束革帶,下著短褲,腿紮行縢即裹腿,足登淺履,頭頂右側綰圓形發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
重裝步兵俑服裝有三種:第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鎧甲,下穿短褲,腿紮行縢,足穿淺履或短靴,頭頂右側綰圓形發髻;第二種服裝與第一種略同,但頭戴赤缽頭,腿縛護腿,足穿淺履;第三種是在腦後縮板狀扁形發髻,不戴赤缽頭。戰車上甲士服裝與重裝步兵俑的第二種服裝相同。
騎兵戰士身穿胡服,外披齊腰短甲,下著圍裳長褲,足穿高口平頭履,頭戴圓形小帽,叫做弁,一手提弓弩,一手牽拉馬韁。
戰車上馭手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身穿長襦,外披雙肩無臂甲的鎧甲,腿縛護腿,足登淺履,頭戴長冠。第二種的服裝是甲衣的特別製作,脖子上有方形頸甲,雙臂臂甲長至腕部,與手上的護手甲相連,對身體防護極嚴。
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即普通戰士的裝束。秦代普通戰士的鎧甲,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6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代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秦軍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旁注]
通天冠 也稱“高山冠”、“卷雲冠”,皇帝戴的一種帽子。以戰國時期楚莊王佩戴的“鐵卷梁”為通天冠的通行製式,秦時則采用楚冠之製,為乘輿所常服。漢代百官於月正朝賀時,天子戴通天冠。通天冠自秦至明,除元代外,曆代皆有,清代廢除。
禮服 是指在某些重大場合上參與者所穿著的莊重而且正式的服裝。秦代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從帝王到平民都穿著黑色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