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發展——服裝成製2(1 / 3)

融合發展——服裝成製2

魏晉寬衣博帶的服裝樣式

魏晉時期,由於戰亂接連不斷,王朝更迭頻繁,經濟遭到破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受到嚴重影響,人們的禮法觀念變得淡薄,衣冠服裝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魏晉時期的服裝,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征上,有了長足的發展和創新。

由於魏晉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宗教服裝文化中,文人們都向往那種清靜無為,放蕩不羈,超然物外,具有玄虛恬靜的人生境界,是一種追求自由自在不受傳統束縛的意識體現,對服裝的時尚起到意外的導向作用。

在這一時期,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裝。另外在顏色的使用上,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平民百姓為白色,同時,在質地上兩者仍有很大區別。

魏晉時期寬衣博帶這一整體風格,在男子體現為穿衣袒胸露臂,力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在女子體現為其服裝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這一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輕鬆隨意的衫子,衫子為交領直襟式,長衣大袖,袖口不收縮而寬敞,有單、夾兩種,另有對襟式衫,可開胸而穿,不係衣帶。大袖衫因穿著方便,又能體現男人的灑脫和閑雅之風,所以大受歡迎,以致文士到平民都相習成風。

大袖衫的體製還影響到婦女的服裝。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也都以寬博為主。婦女所穿的大袖翩翩的大袖衫在當時帶有普遍性,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兩腋上收線成弧形,下垂過臀,形成大袖,袖口綴有色條邊。下裳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裳。

魏晉時期的大袖衫是漢袍的一種發展和定型,趨簡易、適體性可說是大袖衫形成的本質原因。大袖衫將袍的禮服性質消減,便服性質擴增,是服裝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成熟的標誌。

其實,魏晉時期寬衣博帶所體現的“魏晉風度”,在當時的許多名士身上和詩畫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魏晉風度來自魏晉名士,沒有魏晉名士,也就沒有魏晉風度。魏晉的名士們,或放浪形骸,或沉湎丹藥,或侃侃而談,視禮教功名如糞土。他們向往的是一種自由生命,追求“神”、“韻”、“氣”、“風”的風格,其核心是提升自我的價值、自我的人格以及人的自我覺醒。

比如,“竹林七賢”之一的沛國人劉伶,相貌醜陋、神情憔悴,行為懶散,放蕩飄忽,把身體視作泥土草木一般,不加修飾。

再如,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被東晉著名書法家郗鑒選為女婿,但他卻袒腹露臍地躺在床上,對前來選婿的人無動於衷。而郗鑒卻認為他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

這些名士的容貌儀態和著裝行為,其實是依托服裝表達的叛逆心理,與豁達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浪漫瀟灑形象達到了形式上的統一。這種著裝行為與服裝形象,共同構成魏晉文化的審美風格,即以衣裳博大為美,以衣冠不修邊幅為美。

魏晉婦女大袖翩翩,當風飄逸,似仙女下凡,曹植正是有感於其優雅搖曳之美,所以他筆下的“洛神”憑借了服裝的魔力,更顯得出類拔萃,光彩奪目。其“奇服曠世”、“淩波微步,羅襪生塵”,絕非一般俗豔女色可比,不用回眸已生百媚,這就是我國古代服裝之精美絕倫生動刻畫。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及《列女傳仁智圖卷》等,描繪了很多不同曆史時期的人物形象,其衣服的處理頗具飄逸感。後人對他的畫作推崇備至,評價其畫作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行雲流水,皆出自然”,在國畫傳統技法“十八描”中被歸為“高古遊絲描”,僅從繪畫術語便可以想見顧愷之在其畫作中表現人物著裝的手法是何等的超凡脫俗,。

顧愷之的傳世之作《列女傳仁智圖卷》中所描繪的女性雜裾垂髾服,深衣下擺裁成的多層尖角狀雜裾,以及腰帶間顯露的宛如旗幟上的垂髾一樣的輕盈裝飾,實在充滿著浪漫氣息。這也是魏晉風度的應有之意。

人們通常將下擺裁製成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因形似旗而名之曰“髾”,走起路來,隨風飄起,如燕子輕舞,煞是迷人,因而具有“華帶飛髾”的魏晉風度。我國古代畫家筆墨為我們留下當年的衣服飄逸之感,如顧愷之描繪的雜裾垂髾服,確是難能可貴的。

與寬衣博帶的服裝風格相對照,魏晉時期的軍戎服則有自己的特色。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係束。胸前和背後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

在戰場上穿上這種鎧甲,由於太陽的照射,會發出耀眼的光芒,所以稱之為“明光鎧”。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係束。

外來文化對魏晉時期的服裝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公元6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魏晉墓群的墓磚彩畫上也有反映。

考古工作者在“絲綢之路”故道甘肅嘉峪關東北的戈壁灘上,發現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其中有6座墓室的墓磚上繪有彩畫,共有600餘幅。

磚畫的內容幾乎都是現實生活的各種場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獵、畜牧、屯墾、庖廚、宴飲等等。其中描繪勞動者形象的,就有200多幅,如農民的袍服、獵戶的氈帽、信使的巾幘、牧民的綁腿、婦女的圍裳等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此外,北方文化進入中原後被吸收而漢化,也是這一時期服裝融合的突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