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褶的束腰,多用皮帶,達官顯宦還鏤以金銀作為裝飾。褲褶是用錦緞紅帶截為三尺一段,在膝蓋處將寬鬆的褲管紮住,以便活動。北朝以後還出現過褶襇縛褲的形式。
裲襠是一種隻有胸背兩片的服裝,用布帛縫製而成。兩片在肩部用皮線連綴起來,腰間再用皮帶紮束。這種服裝既可著於內,又可著於外,有棉有夾,後世沿襲了很久。“褙子”“馬甲”就由它演變而來。
漢族婦女的服裝,魏晉時期沿襲秦漢舊俗,有衫、褲、襦、裙等形製,至南北朝逐漸發生了變化。
南北朝初期,婦女所著衣衫多為對襟,衣袖寬大,並在袖口綴有一塊顏色不同的貼袖。所著長裙,式樣很多,色彩豐富,有間色裙、絳紗複裙、丹碧紗紋雙裙等。腰間有帛帶係紮。有的還在腰間纏一條圍裳,用來束腰。
此外,在一些婦女中間,還有穿一種名叫雜裾垂髾女服的。這是深衣的一種變式。它的特點是在其上飾有“襳髾”。襳是指從圍裳伸出來的飄帶;髾是指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固定的一種飾物。
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著衫、裙外,也有穿褲褶和裲襠的,隻是婦女與男子有所區別。裲襠最初多穿在裏麵,後來才罩在衫襖之上。穿褲褶的婦女,頭上多戴有籠冠。有的同時還身著裲襠,與當時的男子一樣裝束。
這一時期的鞋履,與秦漢時大抵相同,但質料更加考究,製作更為精良,形製也特別豐富。
鞋履的一個特點是,或在鞋麵繡上彩色花紋,或是將金箔剪成花樣,粘貼或縫綴在鞋幫上麵。另一特點是履頭形式多樣。或製成圓頭,或製成方頭,或製成歧頭,或製成笏頭,可謂“日變月易”,花樣翻新。還有就是采用了厚底,出現了用木塊或以多層布片、皮革縫納而成的高底鞋“重台履”等。當時,對履的顏色也有規定:士卒、百工用綠、青、白色;奴婢侍從用紅、青色。
南北朝時還出現了登城攻戰的特製鐵屐和便於登山的活齒木屐。後者就是傳為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所創製的“謝公屐”。
據《宋書·謝靈運傳》載,出身於大貴族的謝靈運,由於政治上不得誌,終日寄情於山水之間。他常穿著木屐登山,發現上山時去掉木屐的前齒,下山時去掉木屐的後齒,非常便捷。後來的唐代詩人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詩中所提到的就是這種活齒木屐。
由於戰爭連年不斷,爭奪政權的鬥爭此起彼伏,人們對武器裝備更加重視。加上煉鐵技術的提高,鋼開始用於武器。因此,這一時期的甲胄也有很大改進。
鎧甲的形製主要有三種:一是筒袖鎧。這是常用的鎧甲,在東漢鎧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是用小塊的魚鱗紋甲片或者龜背紋甲片穿綴成圓筒形的甲身,前後連接,並在肩部配有護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鎧。穿筒袖鎧的人,一般頭上都戴有一種頭盔叫兜鍪,具有護耳的作用,兜鍪上飾有長纓。
二是柄襠鎧。這是南北朝時期通行的戎裝。它的形製與當時流行的裲襠相近。前後兩大片,上用皮襻連綴,腰部另用皮帶束緊。所用材料,大多為堅硬的金屬和皮革。特別講究的也用金絲。它的甲片有長條形與魚鱗形兩種,以魚鱗形較為常見。穿這種甲的,一般裏麵都襯有厚實的柄襠衫,頭戴兜鍪,身著褲褶。
三是明光鎧。這是一種在胸背之處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在魏晉時期已經應用。南北朝時的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繁簡不一。有的僅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配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配有數重護肩。身甲大都長至臀部,腰間係有革帶。
總之,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服裝在具體形式和使用方麵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從而豐富了我國古代服裝文化。
[旁注]
壁畫 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麵上的畫。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它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麵。壁畫為人類曆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石器時代是我國壁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著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使這種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
皮弁 是華夏衣冠體係中首服的一種。以皮革為冠衣,冠上當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比如先秦時期,天子公卿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時,執事者均戴白鹿皮所作的皮弁。文獻說的皮弁冠,前高後卑,與用皂絹所製的委貌冠形製接近。
籠冠 漢代的武弁大冠,是古代形如覆杯、前高後銳,以白鹿皮所做的弁和幘的複合體。但漢代武弁大冠不用鹿皮製作,而用很細的細紗製作,做好後再塗以漆,內襯赤幘。南北朝時期戴籠冠的人物,在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及北朝各石窟供養人像中都可見到。
謝公屐 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登山時穿的一種木鞋。謝靈運喜遊山陟嶺,特製一種前後齒可裝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因稱這種特製的木屐為“謝公屐”。亦稱“靈運屐”等,亦省稱“謝屐”。已經成為華夏衣冠體係中足裝的一種。
[閱讀鏈接]
謝靈運喜歡登山,哪怕千岩萬險,沒有一個地方不遊到的。為了便於登山,他還發明了一種“木屐”。他登山時常穿上這種木製的活齒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後掌的齒釘,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據傳說當時的人們爭相效仿,這就是著名的“謝公屐”。
謝靈運為登山特地發明這種木屐,說明他熱愛山水。也正是這種熱愛,才使他與大自然結成朋友,寫出真山真水真性靈的好詩篇。成為了我國古代山水詩的開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