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創新——服裝風格1(1 / 3)

變革創新——服裝風格1

五代十國時期諸國的服裝基本上是沿襲了唐代的製度,保留了大唐後期的特點,隻有南方各國經濟富庶,政治穩定,所以服裝反而有一定的發展和創新。南唐人物肖像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較為全麵地反映了南方人們的著裝情況。

宋代從皇帝到庶人的服式,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裝的風格,遼、金、西夏及元代的服裝則分別具有契丹族、女真族、黨項族及元代蒙古民族各民族服裝再度融合與改易,服裝風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五代十國時期的服裝發展

五代十國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是指唐亡後到北宋建立之間的曆史時期。五代是指中原地區的5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中原地區之外的前蜀、後蜀、吳國、南唐、閩國、楚國、南漢、南平、吳越、北漢10個割據政權,被史家合稱十國。

五代十國諸國服裝基本沿襲唐代製度,但南方各國有所發展和創新。這在五代十國時期宮廷畫家顧閎中的作品《韓熙載夜宴圖》中有較為全麵的體現。

《韓熙載夜宴圖》與東晉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唐代畫家閻立本《步輦圖》、唐代畫家周昉《唐宮仕女圖》、唐代畫家韓滉《五牛圖》、北宋畫院學生王希孟《千裏江山圖》、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代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明代畫家仇英《漢宮春曉圖》、清代來華的意大利人郎世寧的《百駿圖》,並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畫作原跡已失,今存版本為宋人臨摹本。這幅長卷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

《韓熙載夜宴圖》的來曆和南唐後主李煜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北方軍力量對南方的威脅越來越大,可是李後主卻不思進取。南唐的宰相韓熙載感到國家前途迷茫,就招徠賓客,夜夜宴飲。李後主感到好奇,派宮廷畫家顧閎中也去赴宴,觀察動向。顧閎中回來後,憑著記憶中的印象畫出了這幅畫。

《韓熙載夜宴圖》雖然沒讓李煜覺醒,來挽救南唐國運,但卻為我們了解當時的服裝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該作品逼真地描繪了南唐宰相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時的情景,真實地再現五代十國時期人們的服裝款式、麵料質地以及當時的流行風尚。

《韓熙載夜宴圖》從幾個側麵展示了當時豐富多彩的服裝樣式:宴會主人韓熙載,休息時頭戴名叫“韓君輕格”的高頂四方烏紗帽,這是他在江南所造的輕紗帽,這種巾式,上不同唐,下不同宋,比宋代東坡巾要高,頂呈尖形。身穿對襟白色長衫,衣領敞開,袒胸露腹,腳上穿著白布襪子與圓頭薄鞋。欣賞歌舞時,他又在白衫外麵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領長袍。

畫中的男賓客大多穿著與唐代官服樣式基本相同的標準官服,圓領襴衫,頭戴黑色短翅襆頭,腰束革帶,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較高的穿紅袍,其他人都穿綠袍。

畫中的侍女們還穿著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裝,就是男士缺跨圓領長袍。女著男裝曾經在唐代風行一時,五代十國時期也在流行。

畫中貴婦的服裝十分豔麗,與唐代婦女圓潤豐碩的造型截然不同,她們的服裝整體上顯得修長纖巧。上身為貼身、窄袖的交領短衫或直領短衫,下身穿寬鬆的曳地長裙,裙裾拖在身後有幾尺長,長裙的上端一直係到胸部。胸前還束有繡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絲帶束緊,長出來的絲帶像兩根飄帶一樣垂於身前。

這一時期的婦女仍然流行披繡花的披帛,隻是比唐代的婦女披帛長且窄得多,顯得富於變化而飄逸靈動。她們的外形修飾非常精致,化妝也相當考究:脖頸戴有三四重寶石、珍珠項鏈,頭上帶有金花、金葉、金鳳,發髻上插上象牙、玉石篦梳、銀釵等,臉上有花鈿、斜紅等妝麵。

從畫麵上可以看出,當時的服裝的麵料十分考究,顏色和花紋的搭配十分和諧,尤其是女裝,有白衣白裙、青衣白裙,有綠衣紅裙、粉衣綠裙、綠袍白腰袱,上麵的圖案有飛鳥、團花、幾何圖形等,非常豐富。

畫中樂伎的著裝也頗具大唐風格,款式雖與當時流行的基本相同,但是有所創新。比如,她們下身也經常身穿高腰長裙,但是上身卻多穿有半袖簡化而成的襦。樂伎穿的襦不但衣袖、袖口寬肥,而且便於在袖子上的上端裝飾花邊。

另外,樂伎還將披帛改造成了雲肩,其中的一款四角繡有如意雲形的“四合如意雲肩”,這在當時是比較前衛和時尚的。

至於樂伎的發式倒也沒有什麼新奇,梳的都是當時流行的墮馬髻、雙丫髻、高髻、偏梳髻等。她們之所以看起來光鮮奪目,隻不過是因為她們比平常女子更善於修飾自己罷了。

關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服裝,除了《韓熙載夜宴圖》提供的信息外,宋代推官畢仲詢的筆記小說集《幕府燕閑錄》有這樣的記載:“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於前。”這段話描述了當時襆頭巾子的明顯特點。

這一時期的頭巾也有因人而異的情況。比如後唐建立者李存勖取代後梁後,崇尚各種方巾,有聖逍遙、安樂巾、珠龍便巾、清涼、寶山、交龍、太守、六合、舍人、二儀等數十種。

再如前蜀建立者王建喜歡戴大帽,但又擔心因與眾不同,外出時會暴露自己,不夠安全,於是下令平民百姓都戴大帽,形成舉國上下戴大帽子的風尚。他的兒子王衍曾經自製夾巾,也叫尖巾,其狀如錐,庶民都來效仿,晚年有開始喜歡小帽,稱之“危腦帽”。

五代十國時期分裂與戰亂的狀態,並沒有遏製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在創造。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婦女,不但有了全新的審美觀,她們的眉黛妝紅、珠光寶氣,在曆代婦女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旁注]

顧閎中 (約910年~約980年),江南人,南唐後主時任翰林待詔。南唐著名人物肖像畫家,曾畫過後主李煜的肖像。其工筆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傳世代表作為《韓熙載夜宴圖》。見於畫史著錄的作品還有《遊山陰圖》、《雪村圖》等。

李煜 (937年~978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人,即興現在的江蘇徐州。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對詩詞和文章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稱為“千古詞帝”。有《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

花鈿 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起源於南朝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樂伎 音樂舞蹈界的研究者們,把敦煌壁畫中以演奏樂器為主的人物形象稱為敦煌樂伎。分為佛國天界中的樂伎和世俗人間中的樂伎兩大體係,每一體係中又包括幾個類型。敦煌石窟壁畫中有極其豐富的古代樂伎形象和樂器圖像,可以稱得上世界上保留音樂資料最豐富的博物館。

雲肩 也叫披肩,是從隋代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繡製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是漢民族服裝中的一種獨特的服裝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