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創新——服裝風格1(2 / 3)

推官 官名。唐代始置,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防禦使、采訪處置使下皆設一員,位次於判官、掌書記,掌推勾獄訟之事。五代沿襲唐製。宋時三司下各部每部設一員,主管各案公事;諸州幕職中亦有節度、觀察推官。

李存勖 (885年~926年),勖有時被寫作“勗”,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亞子”,山西應縣人,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即後唐莊宗。923年4月在魏州即今河北大名府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實現了對我國北方的大部統一。李存勖以勇猛聞名,雖為武人,但洞曉音律,能度曲。

王建 (847年~918年),字光圖,許州舞陽人,即現在的河南舞陽。五代時期前蜀開國皇帝,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廟號高祖。907年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

[閱讀鏈接]

據南朝《宋書》記載,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花瓣狀,且久洗不掉。

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遂爭相效仿,當然她們再也沒有公主的奇遇,於是就剪梅花貼於額頭,一種新的美容術從此就誕生了。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至宋代,花鈿已成了婦女的常用飾物。

兩宋時期的各式服裝

宋代崇尚禮製,冠服製度最為繁縟,因而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北宋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衣服樣式,規定了從皇帝到庶人的服式,其中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時服、戎服等。

祭服有大裘冕、袞冕、蹩冕、毳冕、玄冕,其形製大體承襲唐代並參酌漢以後的沿革而定。

朝服也叫具服,一般在朝會時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係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係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著白綾襪黑色皮履。

朝服以官職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及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裏麵,在上衣的領內露出。

宋朝百官朝見皇帝或處理一般公務,都是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禮及隆重朝會時穿著祭服或朝服。公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襴,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靴或革履。

公服的襆頭,一般都用硬翅,展其兩角,隻有便服才戴軟腳襆頭。公服所佩的革帶,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之一。

襆頭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廣泛,宋代的襆頭內襯木骨,或以藤草編成巾子為裏,外罩漆紗,做成可以隨意脫戴的襆頭帽子,不像唐初那種以巾帕係裹的軟腳襆頭,後來索性廢去藤草,專襯木骨,平整美觀。

公服以用色區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定,服用紫色和緋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時服則在每年季節或皇五聖節,按前代製度賞賜文武群臣及將校的袍、襖、衫、袍肚、勒帛、褲等,用各種錦等做麵料。宋代的服裝麵料,講究的以絲織品為主,品種有織錦、花綾、紗、羅、絹、緙絲等。其中有一種用天下樂暈錦做的時服,最為高貴。

宋代的戎服,大體繼承晚唐五代的戎裝形式,略有變化,防衛巡邏或作戰,常著戰襖、戰袍。宋代無名氏的《宣和遺事》曾有這樣的描述:“急點手下巡兵二百餘人,腿係著粗布行纏,身穿著鴉青衲襖,輕弓短箭,手持悶棍,腰掛環刀。”袍和襖隻是長短有別,均為緊身窄袖的便捷裝束。

官兵作戰時通常要穿鎧甲。北宋初年的鎧甲,據《宋史·兵誌》記載,有金裝甲、連鎖甲、鎖子甲、黑漆順水山子鐵甲、明光細網甲等多種鐵甲。還有一種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銅或鐵片製成的較輕便的軟甲。皮製的戰衣叫皮笠子或皮甲。

宋代有一種特別的鎧甲,這就是紙甲。1040年,政府詔令江南、淮南州軍造紙甲三萬副。它是用一種特柔韌的紙加工的,疊三寸厚,在方寸之間布有四個釘,雨水淋濕後更為堅固,銃箭難以穿透。

《武經總要》是我國一部記述有關軍事組織、製度、戰略戰術和武器製造等情況的重要軍事著作,其中詳細記載了北宋時期的鎧甲樣式及其製度。如頭戴兜鍪,身穿甲衣,兩袖綴有披膊,下配有護腿。

宋代對婦女的禮服也有規定。比如宋代皇後禮服,平時很少穿著,隻有在受皇帝冊封或祭祀典禮時使用。穿著這種服裝,頭上要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青蔽膝。另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下穿青襪青鞋。

再如宋代貴婦禮服,包括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這種禮服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致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麵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

宋代百姓服裝,也有定製。從記載來看,當時北宋首都汴京,店堂林立,鋪席遍布,到處設有酒樓、茶坊、商店和集市。各行各業的商戶還彼此結成“商行”,僅與服裝有關的行業,就有衣行、帽行、鞋行、穿珠行、接絛行、領抹行、釵朵行、紐扣行及修冠子、染梳兒、洗衣服等幾十種之多,反映了商業的興隆。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別,隻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製。

宋時常服有袍、襦、襖、短褐、裳、直裰、鶴氅等幾種。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穿錦袍,無官職的穿白布袍。襦和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者服。裳是沿襲上衣下裳古製,男子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撚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杏黃、茶褐等。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宋代文人平時喜愛戴造型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寬博的衣衫,以為高雅。宋人稱為“高裝巾子”,並且常以著名的文人名字命名,如“東坡巾”,“程子巾”、“山穀巾”等。也有以含義命名的,如逍遙巾、高士巾等。

《米芾畫史》曾說到文士先用紫羅作無頂的頭巾,叫做額子,後來中了舉人的,用紫紗羅作長頂頭巾,以區別於庶人。庶人則由花頂頭巾,幅巾發展到逍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