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普通婦女所穿服裝有襖、襦、衫、褙子、半臂、裙子、褲等服裝樣式。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
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繡花邊,時稱“領抹”。
婦女的襦和襖是基本相似的衣著,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貴者用錦、羅或加刺繡。普通婦女則規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緞和淡褐色匹帛製作衣服。
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唯衣襟不拘規則,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
宋代300多年間,女服有些變化。崇寧、大觀年間,婦女上衣時興短而窄;至宣和、靖康年間,女服上衣趨向緊逼狹窄,前後左右襞開四縫,以帶扣約束,當時稱“密四門”。有一種小衣,也是逼窄貼身,左右前後四縫,用紐帶扣,稱之“便當”。這種形製,到紹興年間稍有收斂,但到了景定年間又恢複原樣。時裝樣式,多始於內宮,逐漸上行下效,播及遠方。
宋代的僧道服也是宋代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漢代道教便創立,同時,佛教也傳入我國。到了唐宋時期,佛、道二教並駕齊驅。道士的服裝主要有道冠、道巾、黃道袍等。
道冠,通常用金屬或木材製成,其色尚黃,故稱黃冠。後人常以黃冠代指道士。
道巾有9種:混元巾、九梁巾、純陽巾、太極巾、荷葉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和一字巾。
黃道袍是道士的常服。黃道袍也叫大小衫,大多交領斜襟。他們多穿草鞋。宋代道士保持著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製。
據佛教章法規定,佛教僧侶的衣服限於三衣和五衣。三衣。三衣就是佛教比丘穿的三種衣服,包括僧伽梨,是用9條至25條布縫成的大衣;鬱多羅僧,是用7條布縫成的上衣,安陀會,是用5條布縫成的內衣。這些衣服布條縱橫交錯,呈田字形。
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祗支即覆肩衣、厥修羅即裙子。前者,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是一塊長形衣片,從左肩穿至腰下;後者,把長方形布縫其兩邊,成筒形,腰係紐帶。相傳,三衣、五衣都是釋迦牟尼規定的法衣。
此外還有袈裟,也是佛教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小塊布拚綴而成。僧人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碎布片,洗淨後加以拚綴,稱之為百衲衣。它不許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隻許用銅青、皂、赤黑年三色。
據《釋氏要覽》卷上載,百衲衣來源有五種,包括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即包死人衣、死人衣、糞掃衣即人們丟棄的破衣碎片。
法衣是道教法師舉行儀式、戒期、齋壇時穿的衣著,有霞衣、淨衣等。僧道也穿直裰,又稱直掇、直身,以素布製成,對襟大袖,衣緣四周鑲有黑邊。
在宋代,北方先因契丹族勢力強大,後因女真族興起,胡服流行範圍不斷擴大。北宋時期,朝廷曾對少數民族服裝的傳入嚴加禁止。但事實上,胡服在中原不僅沒有滅絕,反而有所蔓延。
可見,服裝文化是個相當複雜的社會現象,它涉及到人類學、曆史學、心理學、生理學、藝術等諸多因素,不是簡單的官方命令所能左右的。
在當時,有些婦女的發式效仿女真族,作束發垂頭式樣,稱為“女真妝”。開始於宮中,繼而遍及四方。臨安舞女則戴茸茸狸帽和窄窄胡衫。南宋時期南方已經受到了北方民族服裝及生活習俗的影響。
[旁注]
襆頭 亦名折上巾。又名軟裹。一種包頭的軟巾。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故也稱“烏紗”。後代俗稱為“烏紗帽”。相傳始於北周武帝。襆頭係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
魚袋 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唐高宗始,賜五品以上官員魚袋,飾以金銀,內裝魚符,出入宮廷時須經檢查,以防止作偽。宋代不再用魚符,而直接於袋上用金銀飾為魚形。親王有被賜以玉魚者。金魚袋紫色衣稱為“金紫”,銀魚袋緋色衣稱為“銀緋”,一旦受賜,十分榮耀。
《武經總要》 是我國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為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之命用了5年的時間編成。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冊封 我國古代皇帝授勳封爵舉行儀式時宣讀的冊文。在古代,皇帝以勳封爵號授給異姓王、宗族、後妃等,都經過一種莊重的儀式,在受封者麵前,宣讀授給封爵位號的冊文,連同印璽一齊授給被封人,稱為冊封。根據冊封對象的不同,所用冊的質地也不同。
舉人 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期,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道士 是我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黃冠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
法衣 道教與佛教的法事專用服裝。佛教製度允許出家僧人為養活自身可以持有如法合度的衣服,其中重複衣、上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等13種服裝是生活所必需的。不同的衣服應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場合穿用。凡僧尼所穿的被認為不違背戒律、佛法的衣服,皆可稱為法衣。
女真族 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12世紀前期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代,直至13世紀被蒙古人征服。女真人在曆史上先後建立過金代、東夏、扈倫、後金等古代政權。
[閱讀鏈接]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北宋首都汴京的情景,其中有各行各業的人物,如官宦、紳士、商販、農民、醫生、胥吏、篙師、纜夫、車夫、船夫、僧人及道士等等。他們穿著各種不同樣式的服裝:有梳髻的、戴襆頭的、裹巾子的、頂席帽的、穿襴袍的、披褙子的、著短衫的等,反映了這個時期平民百姓服裝的基本特征。
行業不同,衣著有別。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人物的服裝特征大體可以知道他們從事何種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