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創新——服裝風格2(1 / 3)

變革創新——服裝風格2

遼代契丹族的服裝風格

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最初的國號叫契丹,後來改為大遼。契丹族本是北方遊牧民族,遼代服裝的發展與演變,與自然環境和人文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由於遼國地處偏遠荒涼的塞外,氣候寒冷,所以,必然對服裝有某些特殊要求。比如,從質料上看,因為畜牧業與漁獵是契丹族的傳統經濟,所以當地多產獸皮,而獸皮又有擋風禦寒之功效,故其袍料大多為獸皮。他們不僅用獸皮製作袍服、皮帽,還用獸毛製作氈帽、氈靴,以禦嚴寒。

在吉林哲裏木盟庫倫旗1號遼墓壁畫《出行圖》中,女主人頭戴黑色瓜皮帽,帽緣紮綠色巾帶,鬢發下垂,黃色耳墜,著淺綠色長衫,係紅色腰帶。右側佩黃色葫蘆狀荷包及一黑色小皮囊,皮囊內插白色磨角長板狀物件四塊。另有一女子,頭戴綠頂黑皮小帽,後係花結,綠色長衫,淺紅色腰帶,左側佩件與女主人相同,側身向女主人,手執銅鏡,為女主人整容。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解放營子壁畫墓中的《宴飲圖》中,墓主人席地而坐,頭戴氈冠,前沿有金質的花飾,耳側係帶,身著窄袖紅衣,腰係帶。

契丹人腳穿氈靴的形象,在內蒙古敖漢旗康營子壁畫墓中的左壁《儀衛圖》裏有所反映,圖中除第一人頭部紮纏,身穿方領藍長袍,腰係白帶,腳穿尖頭平品鞋外,其他四人均身著圓領長袍,腰間係帶,腳穿白氈靴。

此外,從一些遼墓出土的絲織品、服式中還可看到,契丹人的裝束還有用絲綿做成的諸如絲綿長袍、絲綿背心、套褲等適用於寒冷氣候的服裝。比如內蒙古察右前旗豪欠營6號遼墓中女屍所穿的葬服:外衣有絲綿長袍,內衣有短襖、短衫、絹裙等。一件背心式的貼身上衣為淡棕色羅麵,棕色絹裏,中絮棕色絲綿,這是適宜於內蒙古草原多寒大陸性氣候的特有衣飾。

從著裝的特點上看,契丹人通常穿圓領、窄袖、緊身的袍服,並且在袍內穿中單和緊腿褲。有的契丹族男子還在褲子外縛裹腿用以禦寒,方便行動。

契丹人的這些著裝特點,一方麵是可以抵禦風沙、嚴寒的襲擊,另一方麵也可便於騎射。這一點在一些遼墓出土的壁畫中有所反映,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友愛遼墓中的木板畫《男侍圖》中,男侍頭戴巾幘,身著圓領緊袖長袍,領頭扣於左頸下,內著紅色直領中單,白色緊腿褲,足穿係帶織履,腰係土黃色帶。

再如在河北宣化下八裏遼韓師訓墓中的前室西壁壁畫中,繪有一牽馬馬夫,馬夫頭戴白色巾幘,上有一桃形飾,上著綠色圓領窄袖短服,下穿白色窄褲,白色網狀裹腿,足穿白色係帶鞋。右手持鞭,左手握馬韁而立。馬全身紅色,鞍轡齊全,結紮馬尾,作行走狀。

契丹人喜騎射打獵的尚武民俗和粗獷強悍的性格氣質,使得其服裝風格頗具實用便利的特征,如其服裝多以圓領、緊身、窄袖、長袍、長靴為主,發式為髡發。

在內蒙古奈曼旗發現的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中,前室東壁壁畫上,男侍髡發,兩鬢長發過耳,留有長須,表情肅穆。身著圓領淡藍色長袍,白色中單,腰束黃色短布帶,腳穿黑靴。

另外,在內蒙古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壁畫中,也有諸如身著緊袖淺綠袍,腰係紅帶,腳穿黑靴的臂鷹者的形象。

從遼墓出土的一些壁畫裏還可看出在契丹人的足服中,具有行走便利、實用性強的鞋式,除了長靴之外,還有一種係帶鞋。在河北宣化遼代6號壁畫的前室東壁壁畫中,畫有一童,半側身而坐,紮雙髻,身穿土紅色交領衣,挽袖,腳穿係帶鞋的形象。

在河北宣化下八裏遼韓師訓墓的後室南壁壁畫中,也畫有門吏穿係帶鞋的形象,如甬通口兩側各繪一門吏,左一人頭戴黃色軟巾,上置一桃形象飾,上著黃色圓領窄袖短服,褐色裹腿,足穿白色係帶鞋,雙手合抱舉杖而立;右一人頭飾同前,上著淺綠白色窄袖短服,下穿白色褲,足穿係帶鞋,手式及所持物同左一人。

因契丹人“俗東向而尚左”,所以其袍服也具備了曆來北方一些民族服裝的特點,這就是左衽。

契丹人左衽的形象可見於北京昌平陳莊遼墓出土的男俑,其形象為髡發,麵目豐滿,闊鼻,身著左衽圓領長袍,左肩上有一個花頭紐扣,腰係帶,兩手相揣,垂於腹前,腳穿尖頭靴。

另外,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友愛遼墓內的木板畫上,男侍身著圓領緊袖長袍,領頭扣於左頸下,這是契丹圓領類服裝“左衽”的直接繪畫材料。

契凡人不僅袍服為左衽,其短衽也具有左衽的特點。比如河北宣化遼代6號壁畫墓前室西壁壁畫中有一舞蹈者,梳髻,上穿綠色交領短衣,下穿杏黃色旋裙,綠地白圈紅點褲,紅色蔽膝,綠飄帶,黑色鞋,其綠色交領短衣即為左衽。

另外,在遼寧法庫葉茂台遼墓出土的石棺內,有一具老年婦女的骨架,身上穿裹著十餘件絲織品袍衫和裙裳,有長袍、短襖、裙、褲、套褲等,其中可看清的袍衫也都是左衽。

[旁注]

塞外 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北部等地區。廣義地講,塞外是指西域的東部、河套地區、寧夏一帶以及隴西、榆林等地區。南方的暖濕季風吹不到塞外,麵對西伯利亞的幹冷空氣,則是首當其衝,氣候都比較幹燥寒冷。

大陸性氣候 通常指處於中緯度大陸腹地的氣候,一般也就是指溫帶大陸性氣候。草原和沙漠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自然景觀。在氣溫的年變化中,最暖月和最冷月分別出現在 7月和1月。降水量一般不到400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木板畫 我國畫種之一。指在木板上的繪畫,線條較簡勁,筆致粗放較生動。這種木板畫的木板可以類當牆壁,故又可歸於壁畫中。另有一種“木簡畫”,是繪於木簡上的,也可以屬木板畫。如在甘肅額濟納河流域,古時稱“居延”地發現大量的木板畫。

髡發 契丹族男子的一種發式。在古代,髡發為某些地區少數民族常用發式。髡發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全部剃光,隻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餘發作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也有將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石棺 石製棺槨,常飾以雕刻。是一種石製的棺材或屍體容器。石棺葬主要分布在藏彝羌走廊與西南地區,但其影響卻比較寬泛,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地也有發現。其時間跨度很長,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秦漢時期乃至更晚。

[閱讀鏈接]

契丹王國與周邊各族各國的交往甚為密切,尤其與漢文化的交融最為深入。以服裝為例,契丹人傳統的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

在內蒙古興安盟遼墓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裝,表現了契丹服裝的豐富多彩。遼墓壁畫具有晚唐至五代宮廷繪畫的風格。圖中女主人可能是從內地遠嫁到契丹的漢家閨秀,頗具中原仕女的風尚。此壁畫對於研究唐末五代的繪畫藝術及契丹與中原的關係,具有重要價值。

金代女真族的服裝風格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於1115年在會寧府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女真族是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金代服裝最初的民族特色濃厚,入主中原後則發生了很大變化,展現了民族融合的過程。

女真初期的服裝著裝簡單、淳樸。據《大金國誌·男女冠服》中記載:“土產無桑蠶,惟多織布,貴賤以布之粗細為別,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禦寒,所以無貧富皆服之。富人春夏多以紵絲綿綢為衫裳,亦間用細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羊皮為裘,或作紵絲四袖,貧者春夏並用布為衫裳,秋冬亦衣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或獐、鹿皮為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