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地處寒帶,以遊牧為生,無法養蠶,也沒有工匠,服裝原料都是依靠本地資源解決。除動物皮毛外,女真人所居住的土地適宜種植麻穀,從靺鞨時期就已經將麻穀紡織成細布,初期服裝就以此為麵料。
女真人主要依靠動物皮毛禦寒,在室外,把毛皮衣服穿在身上,進到屋子裏麵才脫下來;在屋子外麵衣服稍薄一些,手指就會凍掉,皮膚也會裂開。隻有到了夏天最熱的時候,才能穿上用細布做成的衣服。
女真人婦女穿著像大襖子一樣的錦裙,並用鐵條做成圈,把裙子撐起來,方便徒步行走。直到遼國立國之初,女真人著裝都很簡單,風氣淳樸。
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後,廣泛接受了中原漢文化的熏陶,尤其是豐富燦爛的中原服裝文化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紛紛仿效漢人服裝。特別是到了金熙宗時期,金熙宗本人雅歌儒服,與漢族男子無異。女真人的上層貴族,開始學習漢人裝束,開始追求衣著的華麗、奢侈,原來固有的著裝習慣大為改變。
海陵王時期,女真人包括著裝在內的漢化趨勢非常明顯。金世宗一朝,女真人著衣漢化趨勢不可阻擋,至金章宗時,直接仿照漢製製定本國的服裝製度。
金章宗製定的服裝製度,包括天子袞服,視朝之服,皇後冠服,皇太子冠服,宗室外戚一品命婦服用,臣下朝服,祭服,公服以及金人的常服,還有婦人首飾、兵卒、奴婢穿戴等。
皇帝冕服、通天冠、絳紗袍,皇太子遠遊冠,百官朝服、冠服,包括貂蟬籠巾、七梁冠、六梁冠、四梁冠、三梁冠、監察禦史獬豸冠,大體與宋製相同。
公服五品以上服紫、六品七品服緋、八品九品服綠,款式為盤領橫襴袍。文官佩金銀魚袋。金代的衛士、儀仗戴襆頭,形式有雙鳳襆頭、間金花交腳襆頭、金花襆頭、拳腳襆頭、素襆頭等。
金代戎服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武士早期的鎧甲隻有半身,下麵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麵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麵;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麵。
有一次,金章宗曾經問宰相說:“今風俗奢靡,莫若律以製度,使貴賤有等。”由此可看出,當時著裝上普遍追求奢華,所以金章宗想用按等級製度規定服裝級別,以阻止奢侈之風氣。
金代服裝種類,據史料記載,最平常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帶、巾、盤領衣、烏皮靴四部分。這四部分是包括頭部的,有冕、冠、巾;身上穿的衣服,有袍、衫、裙、吊敦、大口褲、肋衣等;腰上係的有吐骼帶;腳上穿的烏皮靴。
隨著女真人與漢人的融合,金代經濟的發展,金代服裝仍然主要是這四部分,但每一部分,因官職、地位的不同,在顏色、花紋、配飾上有所不同,尤其是貴族、官職高的人,更為追求華麗、奢侈。
金代女子服裝,在製定服裝製度之後,按等級規定得非常詳細,包括皇後冠服,一品命婦,女子出嫁,五品以上官員的母親、妻子,年紀老的婦人等,著裝、配飾等也都有明確規定。
比如,待嫁之女著褙子,用紅或銀褐明金,作對襟式,領加彩繡;五品以上官員母親、妻子允許披霞帔;雲肩為貴族命婦所披用,並禁止繡有日、月、龍紋;一般婦人首飾不許用珠翠鈿子等物;奴婢隻允許服用絁細、絹布、毛褐等。
女真人漢化不僅體現在仿照漢人官製製定了服裝製度,而且還體現在用漢人的工匠紡織絲綢,紡織的工藝都是從漢人那裏學習而來。可以說,金代的漢化程度已經深入到非常細致程度。
比如在黑龍江省阿城市巨源鄉城子村發掘的金齊國王墓中,女主人麵部覆蓋的麵巾,稱幎巾,俗稱覆麵、蓋麵布。為死者覆蓋上幎巾是楚地葬禮中傳統習俗之一。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中就有出土的幎巾,雖然樣式同齊國王墓中不太一樣,但也說明為死者覆蓋幎巾。而這一習俗,恰恰是漢人早已有之的。
當然,女真人在服裝漢化的過程中,仍保持著本民族的一部分特色。
黑龍江省阿城市巨源鄉城子村發掘的金國貴族墓出土的服裝,男女主人穿著基本上是巾,帶,盤領衣,烏皮靴,烏皮靴是用絲綢製作的軟靴。男女主人都穿有吊敦,這種服裝是在褲腳下口踝骨處,縫有一條橫套帶,穿時將套帶蹬於足心,這種著裝便於女真人騎馬打獵時,雙腿穿套外褲或雙足穿入靴靿中,褲腿不至於被卷帶起。這種形製類似於我們現代的腳蹬褲,在當時女真人是為了適應生活習俗而形成的一種穿著方式。
總之,隨著金代入主中原,與漢人混居,在女真族與漢族相互接觸,正是由於這種民族的融合,才能為金代創造出燦爛的服裝文化,才能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
[旁注]
會寧府 金代上京路下設的行政建製。初為會寧州,金太宗以建都於此而升為府。府治上京城,即今哈爾濱市阿城區市區南2公裏白城。會寧府轄區:北抵鬆花江,西涉拉林河,南達長白山,東至蜚克圖河流域。下轄會寧、曲江、宜春3縣。
靺鞨時期 靺鞨是我國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東北地區,是滿族的先祖。靺鞨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七大部。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的肅慎和戰國時的“挹婁”。北魏稱“勿吉”,唐時寫作靺鞨。所謂靺鞨時期,一般意義上指的就是最早的商周時期。
命婦 泛稱受有封號的婦女。命婦享有各種儀節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員的母、妻而言俗稱為“誥命夫人”。曆代封建王朝婦女的封號皆從夫官爵高低而定,唐以後形成製度。宋代有國太夫人、國夫人、郡太夫人、郡夫人、郡太君、郡君、縣太君、縣君、孺人等。
霞帔 我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是宋以來貴婦的命服,式樣紋飾隨品級高低而有區別,類似百官的補服。霞帔在清代時胸前、背後綴以補子,下擺綴以五彩垂緣。補子紋樣隻織繡禽鳥,而不用獸紋。
鈿子 我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上麵嵌有金花。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製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閱讀鏈接]
金章宗完顏璟自幼對祖父的文韜武略耳濡目染,加之對儒家文化的融會貫通,在登位後,在繼行祖父“仁政”之治的同時,極力效法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不斷完善各種政治、經濟製度,實現了女真族的徹底封建化。
金章宗上承世宗太平日久,國內小康,於是考正禮樂,修訂刑法,製訂官製,製訂服製。又多次向群臣詢問漢宣帝綜合考核名實是否相符,以及唐代考查官員的方法,實在想超過遼、宋而與漢、唐比肩,是一位有誌於治理國家的君主。
西夏黨項族的服裝風格
西夏是黨項族人李元昊建立的政權,由於地處宋、遼之西,故曆史上稱為西夏。黨項族與契丹、女真同屬遊牧民族,具有共同的遊牧文化心理,使他們之間的服裝有許多共性。通過對西夏服裝與周邊各民族服裝的比較,可以發現,西夏服裝在很大程度上已漢化。
早期的黨項民族遊牧於我國西北地區,其服裝不可能脫離遊牧民族“衣皮毛”的固有特征。隋唐之際,黨項人“服裘、褐,披氈以為上飾”。內遷後,黨項民族亦保留穿戴皮毛的傳統習俗。
由於內遷後的黨項民族與中原王朝頻繁地接觸、貿易、交聘,漢族服裝逐漸被黨項人所接受。尤其是中原絲織品通過歲賜、賞賜大量流入黨項境內,使傳統皮毛服裝受到強烈衝擊。西夏太宗德明曾深有感觸地說:“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
李元昊繼位後,為了突出本民族的特色,下令禿發,改大漢衣冠,製定了西夏初期的服裝製度,對文武百官的朝服、便服和庶民百姓服裝顏色製定了嚴格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