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創新——服裝風格2(3 / 3)

文職著襆頭、靴笏、紫衣、緋衣;武職則冠金帖,起雲鏤冠,銀帖間金鏤冠、黑漆冠,衣紫旋襇,金塗銀束帶,佩短刀、弓矢。

李元昊以後的西夏各代君主,雖然對李元昊製定的西夏服裝製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更改不大。至西夏乾順、仁孝兩位皇帝時期,漢族服裝在西夏占據了主導地位,尤其是皇帝和皇後服裝與中原宋皇室相差無幾。如宋王朝皇帝專用的黃色龍袍和通天冠,已被西夏人所吸納。

西夏法典中明文規定:西夏皇帝、皇後服色已為黃色,上有團身龍、日、月圖案,皇後等皇族婦女頭飾有鳳凰龍樣;禦用服裝的顏色、圖案,官民士庶不得冒用;僧俗男女禁穿石黃、石紅、杏黃、繡花、飾金,有日、月及雜色衣上有團身龍;禁止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做的鳳凰龍樣飾物,等等。

西夏帽類較多,有冠、襆頭、巾、幘等。冠是固定於發髻的帽子,較莊重。李元昊少時“好衣長袖緋衣,冠黑冠”;稱帝後“氈冠紅裏,冠頂後垂紅結綬”。

西夏後期,西夏皇帝受宋王朝皇帝冠飾的影響,佩戴通天冠。通天冠是用北珠卷結於冠上,有24梁,冠前加金博山及用金或玳瑁製成蟬形附加於冠上,為封建皇帝所專用。

另外,西夏貴族還使用一種羊首冠,是一種高貴而神聖的冠飾。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發現兩件羊首鐵燈,羊首頂部有類似冠的裝飾,可為此印證。

襆頭是用鐵絲或竹篾等為骨,外罩以紗或漆紗,背後裝兩腳的帽子。它在西夏文職官員中較為流行。李元昊就規定文官襆頭,武官戴冠。西夏壁畫、木板畫上的西夏官員多戴襆頭。

巾為勞動人民中較常見的一種首服。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畫《牛耕圖》、《踏碓圖》、《鍛鐵圖》中的男子形象,均頭裹皂巾或方巾。此外,在一些西夏文獻中還有帽類的記載,有氈帽、界帽、發冠等。

西夏皇帝的服裝,早期與中後期有所不同。李元昊繼位後“始衣白窄衫”。最晚從西夏仁孝時期起,西夏皇帝開始穿用象征中國古代封建王權,有日月、龍樣圖案的黃色衣服。

官吏服裝有朝服、便服之分。朝服為紫色和緋色襇衫,金塗銀束帶。襇衫是唐、宋男子常用服裝,是一種無袖頭的長衫,上為圓領或交領,下擺一橫襇,亦有腰間束帶。西夏襇衫多為窄袖、圓領或交領,腰問束帶。

出土的西夏木板畫上的男侍,分別著不同顏色的圓領窄袖襇衫,腰束帶,拱手佩劍,肩披長巾。榆林窟第29窟西夏壁畫上的西夏官員著交領窄袖長衫,腰束帶。

西夏官服中還有袍。袍是長至足上,有表、有裏、有袖的長衫。《東京夢華錄》載,西夏使臣“服緋窄袍”。

西夏官員的便服為襇衫,腰束帶,這種襇衫是紫皂地繡毯子花旋襇衫。

西夏平民衣服主要有衫、褲、襖子等,服色為青、綠兩色。衫是沒有袖頭的上衣,既有襯在裏麵的小衫,也有穿在外麵的長衫。西夏的衫,文獻記載的有襯衫、汗衫、褐衫等。襖子是有袖頭的,有夾的、綿的,都作為襯在裏麵的衣著。

榆林窟西夏壁畫中的勞動者均著短衣,有的袒露肩膀,有的衣服下擺卷紮於腰問,緊腿或窄褲。黨項族是以遊牧為主的民族,所以裘衣是他們的傳統服裝,也是西夏境內各族人民冬季常用的防寒服。

文獻記載中的西夏男子服裝名稱有:鬥篷、圍裙、腰帶、圍巾、法服、緊衣、圍腰等。

西夏女服裝主要有褙子、衫、裙褲等。褙子以直領對襟為主,衣長至足,左右腋下開以長衩。宋代女服中盛行褙子。西夏女服受宋之影響,也流行褙子。

在榆林窟第29窟西夏壁畫中的女供養人,即穿交領褙子。黑水城出土兩幅木刻版畫和觀音圖,圖中有世俗女像,女像著高領窄袖褙子,頭梳尖桃形髻。

衫為單層,且袖子較短,西夏衫為窄袖。如武威西夏墓出土的五侍女木板畫,侍女著圓領窄袖長衫,肩披巾,或著各色梅花紋的交領窄袖長衫。

裙褲,古代婦女的裳為裙或褲,西夏裙保持了晚唐、五代、宋之褶裙特點。如榆林窟第29窟西夏壁畫中的女供養人像,外穿交領褙子,內著百褶裙。

關於西夏僧侶的服裝,文獻沒有記載。榆林窟第29窟畫有西夏國師,麵像圓滿,頭戴山形冠,身穿短袖交領衣,披袈裟,拈花坐方形須彌座床,上罩寶蓋。繪畫所反映的西夏僧侶服式主要是短袖交領內衣,外披袈裟。

西夏政府不定期地向各重要寺廟的僧侶賜予各色袈裟,所賜袈裟分為黃、紫、緋、黑四色,其中賜黃者地位最高,賜黑者在四色中地位最低。

西夏服裝除了“衣皮毛”的固有特點外,還有諸多民族特色。比如黨項男子髡發,垂耳環,史籍中多有記載,而西夏壁畫中的西夏人也多有髡發形象。

西夏衣冠之製中規定,文武百官衣紫、衣緋,民庶青、綠,以別貴賤。以紫、緋為尊,這在唐宋乃至遼金都是通行的,但是以青、綠為賤,去綠不用,這是西夏服色製度的一大特色。

西夏境內民族成分複雜,有黨項族、漢族、回鶻族等,周邊有遼、金、吐蕃等王朝或政權,這些民族與黨項人雜居和交往中,其服裝也必然會影響西夏服裝。因此,西夏服裝製度的形成主要是受漢族服裝的影響,其次也受到吐蕃、遼、金服裝製度的影響。

總之,西夏服裝製度是從立國之初到西夏中期,在漢儀與蕃禮多次興廢的鬥爭中形成的,其製度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旁注]

歲賜 一年一度對國家或其他機構或個人所給予的年賜,包括財、物等。一般是皇帝賜予。北宋王朝於1044年“宋夏和議”後,恢複了雙方貿易往來,西夏李元昊也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成為保一方國泰民安之策。

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李淵時,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曆代沿襲為製度。

北珠 淡水珠,北珠一度盛產於東北三省,以鬆花江、嫩江、璦琿河等水域所產的質量最佳。再就是牡丹江,由於珠多物美,曆來就有“珍珠河”的美譽。北珠顆粒碩大,顏色鵝黃,鮮麗圓潤,晶瑩奪目,“實遠勝嶺南北海之產物”,因而備受皇室賞愛。

木刻版畫 繪畫種類之一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圖像,再印在紙上欣賞的一種版畫藝術。版畫,也是我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國師 是我國曆代封建帝王對於佛教徒中一些學德兼備的高僧所給予的稱號。我國高僧獲得國師稱號始於北齊。當時許多高僧雖沒有國師的稱號,但受貴族王侯崇信,被稱為家師、門師等。特別是在北朝,自北齊文宣帝起,曆代君主常以國師為宗教領袖的封號。

[閱讀鏈接]

李元昊年少時,平時喜歡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有百餘騎兵隨行。每次自乘駿馬,都是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非常威風,常常引得老百姓引頸相看。

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王朝,其服裝文化是我國封建社會精彩的一筆,而其開國君主李元昊更為傳奇。1038年,李元昊在親信大臣野利仁榮等人的擁戴下,穿著一襲白袍,登上皇位,成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穿著一襲白袍登上皇位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