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高峰——藝術之美1(2 / 3)

中單用玉色紗或線羅製作,領、袖、衣襟等處施紅色緣邊,領緣織有黻紋13個。

蔽膝深青色,材質亦紵絲、紗、大帶內外兩麵均為雙色拚成,一半青、一半紅,垂帶末端一截則為純紅。帶身飾織金雲龍紋樣。

大帶垂帶部分與圍腰部分連成一體,垂帶末端裁為尖角狀,上下兩邊均施緣邊,上邊用朱色緣,下邊用綠色緣。圍腰部分在開口處綴紐扣一對,不飾假結、假耳。

副帶以青綺製成,其所係部位與功能無明確記載,有可能是束在大帶之下,用來係掛大綬、玉佩等。

皇後全套禮服的穿著與皇帝冕服弁服一樣比較繁瑣,整體形象是:頭戴皁羅額子及鳳冠;臉施珠翠麵花,耳掛珠排環;內著黻領中單,外穿翟衣;腰部束副帶、大帶、革帶;前身正中係蔽膝,後身係大綬;兩側懸掛玉佩及小綬;足穿襪、舄;手持玉穀圭。

此外,明代皇後的常服,包括雙鳳翊龍冠、大衫、霞帔、鞠衣等。其功能僅次於禮服,用在各類禮儀場合中。如皇後冊立之後,具禮服行謝恩禮畢,回宮更換燕居冠服,接受親眷、六尚女官以及各監局內使的慶賀禮。

明代皇帝的後妃服裝主要有吉服和便服。吉服用於各類吉慶場合,如節日、宴會、壽誕及其他吉典,便服則是日常生活中的著裝。

後妃的吉服和便服都沒有嚴格的製度規定,所用材質、顏色與裝飾豐富多樣,並隨著時代潮流而變化。

明代貴婦冠服還包括命婦冠服。命婦冠服於1368年製定,自一品至五品衣色用紫,六品和七品衣色用緋。1371年,因文武官改用梁冠絳衣為朝服,不用冕,故命婦亦不用翟衣,改以山鬆特髻、假鬢花鈿、真紅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為朝服。

明代於1372年製定品官命婦冠服,包括一品至九品的禮服和常服,各品各服的服飾各異。同時還製定了命婦團衫之製,用紅羅製作,繡雉鳥紋分等第。1393年對命婦官服作了一些更改,主要是簡化了冠飾。

大明帝國皇帝和貴婦的冠服,其樣式、等級、穿著禮儀可謂由簡潔到繁縟,變化多樣,是我國服裝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服裝文化的內涵。

[旁注]

翰林學士 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沿襲唐製,仍掌製誥。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出身。清代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

五冕 古代天子祭祀所定的五種冕服,包括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和絺冕。裘冕即衣大裘而冠冕,大裘為黑羔裘;袞冕即袞衣和冕;鷩冕是周製,周王及諸侯之命服有鷩衣,其冕七旒,稱“鷩冕”,宋以後廢;毳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絺冕由細葛製成,繡刺繡。

玄端 古代的一種黑色禮服。緇布衣。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族禮服,是華夏禮服衣裳製度即衣分兩截、上衣下裳的體現。後上下連製的服裝深衣流行後玄端逐漸廢止,後來明代恢複古玄端製而造“燕弁服”。

後妃 明代諸妃位號除貴妃外,亦惟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後妃以下,雜置宮嬪,而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1531年仿古禮冊立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九嬪,位在妃下。明憲宗時封萬貴妃加“皇”字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製。

[閱讀鏈接]

明代的官服中有一種服裝稱作青袍,即青色圓領,為明代皇帝在帝後忌辰、喪禮期間或謁陵、祭祀等場合所穿。青服圓領素而無紋,不飾團龍補子等,革帶用黑牛角帶銙,深青色帶鞓。

據《明實錄》記載,明嘉靖年間,有一次太廟火災,明世宗青服禦奉天門,百官亦青服致詞行奉慰禮。萬曆年間,有一年大旱,明神宗也著青服,由宮中步行至圜丘祈雨,用繪畫形式表現官員履曆的《徐顯卿宦跡圖》還將這個曆史場景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明代文武百官的各式冠服

明朝的文武百官的服裝,包括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以及武官戎服和特賞的賜服。依照官位大小品級,百官之服都有不同的規定。

文武官員的朝服於1393年定製,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製,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兩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文武官員的品位高低以梁冠上的梁數來區別。公冠8梁,侯、伯7梁,都加籠巾貂蟬。駙馬7梁不用雉尾。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

一品7梁,玉帶玉佩具。二品6梁,革帶,綬環犀,餘同一品。三品5梁,金帶,佩玉。四品4梁,金帶,佩藥玉。五品3梁,銀帶鈒花,佩藥玉。一品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2梁,銀帶,佩藥玉。八、九品1梁,牛角帶,佩藥玉。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明嘉靖八年時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而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褶襇,革帶前綴蔽膝,後佩綬。1587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準穿紅色便鞋。

文武官員的祭服於1393年定製,凡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員分獻陪祭穿祭服。

一品至九品,皂領緣青羅衣,皂領緣白紗中單,皂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

1529年定製錦衣衛堂上官冠服,規定在視牲、朝日夕月,耕藉、祭祀曆代帝王時,可穿大紅蟒四爪龍衣,飛魚服,戴烏紗帽。祭太廟社稷時,則穿大紅便服。

文武官的公服於1370年定製,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其帶是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後來又規定,每日上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並有具體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