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高峰——藝術之美2(1 / 3)

創造高峰——藝術之美2

明代服裝基本款式樣式

明代服裝的基本款式包括:交領式、盤領衣、束腰袍裙、合領、直領服裝和斜領袖袍。

交領式是按照古禮繼承的傳統形式,多用於祭服、朝服、燕服及中單內衣。民間的勞動者所穿短衣,也多為交領式服裝。

盤領衣是繼承唐宋以來的圓領袍衫發展而來,明代公服、常服大多為高圓領、缺胯。宦官所穿有的在衣裾兩側有插擺,袖多寬袖或大袖。平民所穿無插擺,袖為窄袖,但60歲以上老者可穿大袖,袖長也可適當加長至出手挽回至離肘3寸處。明代袞服原為交領式,自明英宗開始,袞服也改成盤領式。

束腰袍裙的形式與元代以來的辮線襖近似。山東鄒城九龍山明代魯王墓曾出土用織金緞織成料製作的四爪蟒袍,上衣為交領式,在兩肩及胸背部位設柿蒂形裝飾區,內飾行蟒四條,袖為窄袖,腰間有片金橫道線紋裝飾,腰身收斂,其下打豎向細襇,使下裳成為裙狀。此種形式明代稱為曳撒,是君臣外出乘馬時所穿的袍式。

另外,明代內廷宦官如司禮監掌印、秉筆、隨堂,以及乾清宮管事牌子、各執事近侍,許穿紅貼裏、綴本等補子,有的更在膝下加襴,即橫條花紋為飾。二十四衙門、山陵等處官長,穿不綴補的青貼裏,這種貼裏的款式也是袍裙式樣,但腰部不加橫線紋裝飾。

合領或直領對襟,衣長與裙齊,左右腋下開禊,衣襟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以繩帶係連的褙子,為女子便服。合領對襟大袖者為貴族婦女所穿,直領對襟小袖者為平民婦女所穿。

直領服裝是明代婦女所穿服裝,上穿對襟衫、襖,下著挑線裙子,各式高底鞋兒,冷天在衫外穿比甲,或裙內套膝褲。對襟衫、襖與挑線裙、高底鞋配套的時裝,用料、色彩、工藝都十分講究。

直領服裝在明代長篇世情小說《金瓶梅》中多有描寫。比如,“上穿香色潞綢雁銜蘆花樣對襟襖兒,白綾豎領,妝花眉子,溜金蜂趕萄紐扣兒,下著一尺寬海馬潮雲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大紅緞子白綾高底鞋,妝花膝褲,青寶石墜子,珠子箍。”這是暖含灰調上衣與金彩下裝,大紅白底鞋子相配,色彩華貴而不入俗。

再如,“家常挽著一窩絲杭州攢,金累絲釵,翠梅花鈿兒,珠子箍兒,金籠墜子。上穿白綾對襟襖兒,下著紅裙子。”這是白色上衣配紅裙,用金綠色掏袖形成局部對比,形成活潑明快的調子。

又如,“上穿柳綠杭絹對襟襖兒,淺藍色水綢裙子,金紅鳳頭高底鞋兒。”柳綠上衣與淺藍裙子是素雅的同類色,以金紅鳳頭高底鞋作小麵積對比,使色彩素而不寒。

又如,“上穿鴉青緞子襖兒,鵝黃綢裙子,桃紅素羅羊皮金滾口高底鞋兒。”鴉青緞襖與鵝黃綢裙,桃紅鑲金邊高底鞋形成相互對比,是極其大膽的配色,由於鴉青色性格穩重,故整體協調,華美大方。

又如,“上穿著銀紅紗白絹裏對襟衫子,豆綠沿邊金紅心比甲,白杭絹畫拖裙子,粉紅花羅高底鞋兒。”對襟衫的銀紅、比甲的金紅心與鞋的粉紅是同類色,比甲的豆綠沿邊起對比作用,對襟衫的白絹裏和白絹畫拖裙則提高了整體的色彩明度,這是一種以紅色為基調的對比配色,爽朗而有青春感。

在這些色彩配套中,金色搭配極為慎重,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斜領袖袍如直裰、襴衫、道袍,這種款式的衣服衣身寬鬆、衣袖寬大,膝下拚一橫幅為襴,故又稱襴衫,四周鑲大寬邊,前係二帶,為古代家居常服。

襴衫在隋唐時,朝野人士都穿,明代稱作直裰,儒生都穿這種服裝,凡舉人、貢生、監生穿藍色四周鑲黑色寬邊的直裰,故又稱藍袍,後來舉人、貢生改穿黑袍,生員仍穿藍袍。

直裰在明初時被定為庶民穿著。民謠有:“二可怪,兩隻衣袖像布袋。”這是因為此類寬鬆式的服裝,表現文人儒雅之風或士人燕居野趣是很合適的,而作為平民則不能適應勞動的功能需要,民謠把它看作可怪,就不足為奇了。

[旁注]

宦官 是我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又稱寺人、閹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在曆代王朝中,發生過很多宦官篡奪國家大權,屢屢製造禍國殃民甚至國破家亡的悲劇。

司禮監 官署名。司禮監是明朝內廷特有的建置,居內務府十二監之首,二十四衙門之一。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等。

褙子 漢族服飾名。形如中單,但腋下兩裾離異不連。宋代盛行多為對襟,不施袗鈕,腰間用勒帛係束,男女均可服用。後世多有沿革。男子一般把褙子當作便服或襯在禮服裏麵的衣服來穿。而婦女則可以當作常服及次於大禮服的常禮服來穿。

《金瓶梅》 也稱《金瓶梅詞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成書約在明朝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金瓶梅》借《水滸傳》中武鬆殺嫂一段故事為引子,具有較深刻的鑒賞價值。對全麵了解我國明代社會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貢士不同於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監生 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學府,按照規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僚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監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生,通稱例監,亦稱捐監。

[閱讀鏈接]

服裝演變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通過服裝判斷一個人地位的高低貴賤。明代禮製思想強調以禮來維護森嚴的等級秩序,進而維持社會穩定,明代宦官的服裝也是禮製的重要內容。

明代宦官服裝的基本形製與外藩官員服製一樣,按照品級高低著衣。但是宦官服裝也有自己的特色。宦官的補服隻是在節日所穿的應景服裝,因為在宮廷內日常活動中並不要求他們穿補服,但在需要時他們清楚自己應該穿哪一品級的補服。明代宦官服裝的變化,體現了明代禮製的實踐過程。

明代的巾帽和舄履製式

明代普通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等遊牧民族流傳到中原地區,沿用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方巾、網巾、四周巾、純陽巾、老人巾等等,都是明代出現的巾式。

方巾就是模仿古代角巾的變種,很受人們的喜愛。網巾是用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成的網狀物,網口上下用帛包邊,兩側包邊上固定有玉或金屬小圈,兩邊各係小繩交穿於小圈內,上麵束於頂發,下麵同樣用繩固定在頭部,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