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 又作《世》或《世係》。世是指世係;本則表示起源。是一部由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記載上古帝王、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係傳承的史籍。全書可分《帝係》、《王侯世》、《卿大夫世》等15篇。後世許多重要史書都曾引用和參考《世本》中的內容。
[閱讀鏈接]
黃帝少年時思維敏捷,成年後聰明堅毅。當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在涿鹿打敗蚩尤,被諸侯尊為天子,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黃帝在生產生活方麵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在縫織方麵,黃帝發明了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等,並開啟了我國服飾製度的先河。
夏商周時期的章服
黃帝製定的服飾製度,到了夏商周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特點是在服裝上繪繡紋飾,以服飾象征王權及等級。同時,鞋帽佩飾和戎服佩飾也日益豐富。
奴隸社會把國王稱作“天子”,是奴隸製國家最高的統帥,這時的章服之製,也是以國王的冕服為中心的。
據史載,夏王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黼冕,以表示對神的崇敬。商代的伊尹曾經戴著禮帽,穿著禮服,迎接嗣王太甲回到亳都。這兩例故事都反映了當時奴隸主貴族穿著冕服舉行重大儀式場景。
周代服製是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變革和發展,製定了章服製度,在紋飾上最重要的是國王袞服上麵的“十二章”紋樣,它包括日、月、星辰、山川和龍、華蟲、藻、火、粉、米、黼和黻十二種自然萬物之精華以及先民創造的圖騰龍和米等生活用品。
十二章紋樣的題材早已有之,原始社會的人們就觀察到:日、月、星辰預示氣象的變化;山能提供生活資源;弓和斧是勞動生產的工具;火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粉米是農業耕作的果實;虎、猴、華蟲即紅腹錦雞是原始人狩獵活動接觸的對象;龍是我國許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圖騰對象;黼和黻是垂在身前的長方形織物。
比如,我國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紋、星紋、日月山組合紋、火紋、糧食紋、鳥紋、蟠龍紋、弓形紋、斧紋、水藻紋等,就是最好的證明。
到了奴隸社會,由於奴隸主階級支配著生產資料,同時也就支配著意識形態。十二章題材被天子用作象征權威的標誌,成為了王權的標誌。
周代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6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禮服配成的服裝。冕服的服飾各有不同。
大裘冕是王祭祀昊天上帝的禮服,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6章紋飾,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6章紋飾紋,共12章。
兗冕是王之吉服,上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5章紋飾,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紋飾,共9章。
鷩冕是王祭祀先公與饗射的禮服,上衣繪華蟲、火、宗彝3章紋飾,下裳繡藻、粉米、黼、黻4章紋飾,共7章。
毳冕是王祭祀四望山川的禮服,上衣繪宗彝、藻、粉米3章紋飾,下裳繡黼、黻2章紋飾,共5章。
希冕是王祭祀社稷先王的禮服,上衣繡粉米1章紋飾,下裳繡黼、黻2章紋飾,共3章。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玄冕是王祭祀群小即林澤四方百物的禮服,上衣不加章飾,下裳繡黻1章紋飾。
除了十二章紋飾,冕冠佩飾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天子的冕冠前後懸有木質延板,上塗玄色象征天,下塗纁色象征地。前後冕板各懸12旒,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象征著五行生克及歲月運轉。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的。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隻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隻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之服隻能服鷩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之服隻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之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隻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周代國王的禮服除以上6種冕服的服飾之外,還有4種弁服及其服飾,即用於視朝時的皮弁、兵事的韋弁、田獵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
皮弁以五彩玉飾其縫中,白衣素裳;韋弁赤色,配赤衣赤裳;冠弁配緇布衣素裳;爵弁無旒,無前低之勢的冕冠,配玄衣纁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