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潮流——不斷豐富2(1 / 3)

發展潮流——不斷豐富2

秦漢時期的化妝技術

秦漢時期,開始盛行各式各樣的麵妝色彩,創造出許多頗具特色的眉式。再加上花鈿和麵靨等裝飾的流行,都反應出這一時期女性對美的無拘無束的、更趨於成熟的追求。

先秦時的人們已經知道以粉敷麵了,當時用的粉,多半用米粉製成的。到秦漢時,煉丹術的發展,再加上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鉛粉的發明具備了技術上的條件,並把它作為化妝品流行開來。

鉛粉通常以鉛、錫等材料為之,經化學處理後轉化為粉,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鉛。鉛粉的形態有固體及糊狀兩種。固體者常被加工成瓦當形及銀錠形,稱瓦粉或錠粉;糊狀者則俗稱糊粉或水粉。

經過加工的鉛粉粉白細膩,塗之於麵,不僅能增白,而且有較強的附著力,故又名“鉛華”。

漢代還有爽身之粉,通常製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後灑抹於身,有清涼滑爽之效,多用於夏季。

秦漢時期的婦女並不以白粉為滿足,又染之使紅,這就是紅粉。紅粉的色彩疏淡,使用時通常作為打底、抹麵。由於粉類化妝品難以黏附臉頰,不宜久存,所以當人流汗或流淚時,紅粉會隨之而下。

紅粉與白粉同屬於粉類,但與胭脂不同。胭脂則屬油脂類,黏性強,擦之則浸入皮膚,不易退色,因此,化妝時一般在淺紅的紅粉找底的基礎上,再在人之顴骨處抹上少許胭脂。

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是從西域傳入我國的。在漢代,紅藍花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美容化妝材料,已經廣泛地進入匈奴人的社會生活之中,後來又隨著匈奴與漢軍的交戰,紅藍花便傳入中原。

除了用紅藍花作胭脂外,在江蘇海州和湖南長沙早期漢墓出土的物品中,還發現以朱砂作為化妝品盛放在梳妝奩裏。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並含少量氧化鐵、黏土等雜質,可以研磨成粉狀,作麵妝之用。

除了鉛粉、胭脂和朱砂之外,漢代也有用以塗發和潤膚的脂澤,塗麵的香膏,也可以塗唇。塗了麵脂之後,麵容則柔滑如細膩平坦的玉石一般,還能使枯悴的頭發變得有光澤。

漢代時女子頰紅,濃者明麗嬌妍,淡者幽雅動人。依敷色深淺,範圍大小,妝製不一。漢代時產生許多妝名,比如“慵來妝”,襯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淺畫雙眉,鬢發蓬鬆而卷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傳為漢成帝寵妃趙合德所創。後來唐代女子仍喜模仿此飾,多見於嬪妃宮女。

再如“紅粉妝”,顧名思義,即以胭脂,紅粉塗頰,秦漢以後較為常見,最初多以紅粉為之。《古詩十九首》之二便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秦漢時期的女子畫眉,主要使用這種礦石,漢代時謂之“青石”,也稱作“石黛”。這個名稱從六朝至唐最為盛行。這種礦石在礦物學上屬於“石墨”一類,是我國的天然墨,在沒有發明煙墨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

石黛用時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磨碾成粉,然後加水調和,塗到眉毛上。後來有了加工後的黛塊,可以直接兌水使用。

秦漢時期的眉妝式樣有八字眉、蛾眉、遠山眉、長眉、闊眉、驚翠眉和愁眉等。其實也隻是梳妝時著色的多樣變化而已。

八字眉在西漢以漢武帝為首,漢武帝曾令官人畫八字眉,後曆代相沿習。眉尖上翹,眉梢下撇,眉尖細而濃,眉梢廣而淡。其雙眉形似“八”字而得名。

蛾眉在東漢明帝時為最盛行,據史載,“明帝宮人,指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很多人對女子的妝飾重視起來。

另一位漢代大才子司馬相如也是一位“眉癡”,其辭賦中有很多描寫眉的名句,他結識的愛人卓文君,也是一位屬於明媚皓齒的絕世佳人。《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遠山,時人效之,畫遠山眉。”可見修眉的風氣在兩漢相當盛行。

除了以上所提的八字眉、遠山眉和蛾眉外,當屬長眉最為流行。長眉是在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它的特點是纖巧細長,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木俑臉上即是長眉入鬢。

除長眉外,漢代女子也曾畫過闊眉,又稱廣眉、大眉,據說這種風氣首先出自長安城內,後傳遍各地。謝承的《後漢書》裏就載有“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的俗語,甚至出現“女幼不能畫眉,狼藉而闊耳。”的滑稽場麵。

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孫壽發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脫胎於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細而曲折,色彩濃重,與自然眉形相差較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畫上雙眉。後世常用以形容女子發愁的樣子,謂之“愁蛾緊鎖”。

古人畫眉雖然經常剃去眉毛,然後再描畫,但也不盡然,也有不剃眉的,如東漢時期漢明帝之馬皇後端莊秀麗,《東觀漢記》中記載:“眉不施黛,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栗。”

點唇之俗最遲不晚於漢代。唇脂的實物,在江蘇揚州等地西漢墓葬中都有發現,盡管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色澤依然豔紅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