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潮流——不斷豐富2(2 / 3)

我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樣子,一般以嬌小濃豔為美,俗稱“櫻桃小口”。為此,她們在妝粉時常常連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後以唇脂重新點畫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木俑的點唇形狀就十分像一隻倒扣的櫻桃。

秦漢麵飾有一種可以粘貼在臉麵上的薄型飾物,這就是花鈿。花鈿,亦稱麵花或花子,大多以彩色光紙、雲母片、昆蟲翅膀、魚骨、魚鰾、絲綢、金箔等為原料,製成圓形、三葉形、菱形、桃形、銅錢形、雙叉形、梅花形、鳥形、雀羽斑形等諸多形狀,色彩斑斕,十分精美。當然,也有直接畫於臉上的。花鈿一般特指飾於眉間額下的妝飾。

麵靨也是秦漢麵飾之一。麵靨,又稱妝靨。靨指麵頰上的酒渦,因此麵靨一般指古代女子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

[旁注]

花鈿 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起源於南朝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製成花形,蔽於發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煉丹術 是我國古代煉製丹藥的一種傳統技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我國自周秦以來就創始和應用了將藥物加溫升華的這種製藥方法,為世界各國之最早者。煉丹法所製成的藥物有外用和內服兩種,而“神丹妙藥”、“長生不死”,則是荒謬的。

趙合德 (?~公元前7年),為西漢漢成帝寵妃,與姐姐趙飛燕同侍皇帝,專寵後宮,享盡榮華富貴十餘年。姐妹二人是我國曆史上富有傳奇色彩和近乎神話般的美女,各種史料中記載她們的事跡很多,評價大多為負麵。曆史沒有記載她的名字,趙合德的名字也出自曆史傳說故事。

司馬相如 (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漢代巴郡人,即後來的四川南充蓬安。司馬相如是我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是西漢盛世漢武帝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司馬相如工辭賦,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其代表作品有《子虛賦》。

馬皇後 (38年~79年),明德皇後馬氏,漢明帝劉莊唯一的皇後,伏波將軍馬援的三女兒。閨名不詳,她的諡號為“明德皇後”,單從諡號上來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令人敬服的皇後。作為一國之母,馬皇後做到了母儀天下,成為婦女道德行為的典範。

[閱讀鏈接]

漢代以來,漢匈之間有多次軍事廝殺,如漢武帝三次大規模的反擊,匈奴右部渾牙王率眾四萬人歸附於漢朝;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於臣屬於漢朝;公元48年,駐牧於南邊的匈奴日逐王比率眾到王原塞歸附。再加上民間交往的日益頻繁,都為漢、匈兩個民族文化習俗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客觀環境。

胭脂的製作、使用和推廣,正是在這種大交流的曆史背景下,傳入漢朝宮廷和我國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區域的。

魏晉南北朝服飾紋樣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思想的道法自然和佛道思想的隨緣隨意成為社會主流意識,表現在服飾上,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同時,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也給了各民族在服飾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機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一時期的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很多。比如:東晉國子助教陸翽在《鄴中記》中記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文錦、斑文錦、鳳凰錦、朱雀錦、韜文錦、核桃文錦等多種服飾紋樣;東晉文學家王嘉在誌怪小說集《王子年拾遺記》中也記有雲昆錦、列堞錦、雜珠錦、篆文錦、列明錦等紋樣。

此外,還有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著名類書《太平禦覽》中記有如意虎頭連壁錦;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誌·魏誌·東夷傳》中記有絳地交龍錦、紺地句文錦;唐代史家李百藥在《北齊書·祖珽傳》中記有聯珠孔雀羅等。

這些服飾紋樣的錦名,有一部分紋樣是承襲了東漢的傳統,有一部分則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如聯珠孔雀羅就是。  孔雀羅是指織品的孔雀紋樣,也指織品本身具有孔雀羽般亮麗的色彩。同為絲織品,羅比較輕軟稀薄,和帶彩色花紋的錦,還是有些區別的,但大體可以通用。

南北朝時就出現了聯珠孔雀羅。北齊祖珽是並州倉曹參軍,家財豐饒,曾經一下子拿出數十匹孔雀羅,作為重禮,送與他人。並州是山西太原的古稱,可見孔雀羅當時產於太行山之東。羅上的聯珠紋則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源於波斯的薩珊王朝時期。

根據各地出土南北朝時期的紡織品實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紋樣來看,大凡東漢式的傳統紋樣,南北朝時期畫工的技巧反而不及東漢精美,反映了東漢時期裝飾風格由盛及衰的演變過程,裝飾文化同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新月異。

外來的裝飾題材大大補充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紋樣。它們包括:具有傳統風格的山雲動物紋;具有幾何圖形特點的動物紋或花葉紋;具有古代阿拉伯國家裝飾紋樣特征的聖樹紋;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紋;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圓圈與點等。這些紋樣的共同特征是對稱排列,動勢不大,裝飾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