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潮流——不斷豐富3(1 / 3)

發展潮流——不斷豐富3

魏晉南北朝女子發型

魏晉時期,漢代女子的垂髻已不再流行,巍峨的高髻開始在女子的發式中獨領風騷,而且多喜把頭發盤成環狀。或一環,或數環,然後高聳於頭頂,做淩空搖曳狀。漢代流行的“垂髾”此時依然盛行,與此時的飄逸長鬢相搭配,把那種飄飄欲仙,秀骨清像的時代氣質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一時期的高髻樣式多種多樣,其中較為奇異的有靈蛇髻、飛天髻、螺髻、驚鶴髻、擷子髻、十字髻等。

靈蛇髻是在發髻挽起時將頭發掠至頭頂,編成一股、雙股或多股,然後盤成各種環形。因其樣式扭轉自如,似遊蛇蜿蜓蟠曲,故以“靈蛇”命名。這種發式相傳為魏文帝皇後甄洛所創。東晉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即梳這種發髻,後來的“飛天髻”,便是在此基礎上演變而成的。

飛天髻始於南朝宋文帝時,初為宮娥所創,後遍及民間。這種發髻梳挽時也是將發掠至頭頂,分成數股,每股彎成圓環,直聳於上。由於飛天髻酷似佛教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故名。

螺髻因形似螺殼而得名,在北朝女子中非常流行。因北朝崇尚佛教,根據傳說,佛發多為紺青色,長一丈二,向右縈繞,做成螺形,因而流行,不少人把頭發梳成種各螺式髻。麥積山塑像和河南龍門、鞏縣北魏北齊石刻中的進香人和宮廷貴婦頭上,以及《北齊校書圖》中女侍的頭上,均梳著各種螺髻,這種發式至唐代尤為盛行。

驚鶴髻興於北魏宮廷,古詩“魏宮人好畫長眉,今多作翠眉驚鶴髻。”就是對驚鶴髻生動寫照。這種發髻曾流行於南北朝,至唐及五代時期仍盛行不衰。新疆庫木吐喇45窟壁畫“散花飛天”中的女子形象,其發髻便是典型的驚鶴髻。頭上發髻被描繪成兩扇羽翼形,似鶴鳥受驚,展翅欲飛。

擷子髻為晉代女子的一種發髻。相傳為晉惠帝皇後賈南風首創。這種發式是編發為環,以色帶束之。擷子,意謂套束;其音“截子”,當時人謂之陷截迫害太子之意。此發式並沒有流傳開來,隻是一時的新奇。

十字髻在晉時也很流行。這種發式是先在頭頂前挽出一個實心髻,再將頭發分成兩股各繞一環垂在頭頂兩側,呈“十”字形,臉的兩側還留有長長的鬢發。

起源並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子發式總類繁多,爭奇鬥豔。史籍中提及的還有反綰髻、盤桓髻、芙蓉髻、太平髻、回心髻、雙髻、飛髻、秦羅髻等。

其中的反綰髻是將頭發反綰於頂,不使蓬鬆下垂,便於活動時保持姿態輕捷。而盤桓髻的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於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

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好挽高髻,因此,假發的使用也變得非常普遍,成為了這一時期女子最喜愛的梳妝方式。

假發自周至漢,多隻限於宮廷貴婦,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假發則開始風靡全社會,上自妃後,下至貧女,莫不戴之以為美飾,這在曆史上卻屬鮮見。假發如同日用品,可以借用,其盛況可知。

由於假發風靡社會,於是便成為一種商品,一些貧家女子會截下秀發以換取錢財。一頭秀發能賣多少錢,史書上亦有例證。如東晉名將陶侃貧賤時,其母湛氏為招待範逵,將頭上長發“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再如齊建元初,虎賁中郎將劉彪對異母楊氏不孝,與楊別居,楊死又不殯葬,這時有一女子大義相助,乃剃發入崇聖寺為尼,改名慧首,賣發得“五百錢為買棺”。

魏晉初期的女子仍沿襲東漢末年的鬢發樣式,把鬢發理成彎曲的鉤狀,但隨之又有許多變化,出現了長鬢、闊鬢和薄鬢。

進入南北朝後,女性喜愛將自己的鬢發留長,下垂不僅過耳,而且還長至頸部,有的甚至被搭於兩肩。更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女子,將自己的發梢修剪成分叉式,一長一短,左右各一,遠看似紮著兩條飄帶,可與身上那長長的披帛相映成趣。

除了流行飄逸的長鬢外,還流行闊鬢,即寬大的鬢式。這種鬢式有鴉鬢、緩鬢之分。

鴉鬢是梳時將鬢發整理成薄片狀,兩頭高翹彎曲,形似鴉翅;發髻部分窄而高聳,宛如鴉首,整個造型酷似展翅欲飛的雛鴉,故名。這種鬢式,始於六朝時期,至唐時大興,多用於年輕女性。後來引申為女子鬢女的一種代稱。

緩鬢也屬於闊鬢的一種,可以將兩耳遮住,並與腦後的頭發相連。梳這種鬢發的女性,多為王公貴婦,她們除了飾以緩鬢外,還要配上假發作為“傾髻”,以達到雍容華貴的效果。

在曆代女子鬢飾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一種薄鬢了,所謂薄鬢,即以膏沐掠鬢,將鬢發梳理成薄片狀,緊貼於麵頰。因其輕如雲霧,薄如蟬翼,因此又名“雲鬢”“霧鬢”“蟬鬢”。

這種鬢式出現於三國時期,相傳為魏文帝曹丕宮人莫瓊樹所創。直至唐宋時期,仍然盛行不衰。南朝梁簡文帝便曾賦詩,其中有“妝成理蟬鬢,笑罷斂蛾眉”句。

魏晉時期的薄鬢一般多成狹窄的長條,下垂於頸。東晉畫家顧愷之《列女仁智圖》中,就有不少作薄鬢的貴婦。南北朝時,因受緩鬢傾髻的影響,鬢發麵積逐漸擴大,並朝兩邊展開,形如蒲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的錦履與其發式交相輝映,也是一道惹眼的亮麗風景。這一時期的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

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